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活」出產業新機會


文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 

台灣過去近六十年的經濟發展,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邁入21世紀初期,全球化讓國際競爭愈加白熱,但也令世界不斷融合與同化;能夠大聲地說出自己的主張,反而是另闢藍海的蹊徑。運用台灣先天與既有的優勢,以領先風潮的生活型態,應該是台灣在長遠的未來,至2020年或是2025年,可以努力的願景。


台灣在生活型態的形成和演進上,往往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轉變成已開發國家的借鏡。舉例而言,聯合利華多
芬系列沐浴乳、潤膚乳液、洗面乳等產品,都是在美國上市;但洗髮精卻是倫敦總部,授權在台灣進行研發、定位產品、擬定策略、調查市場、測試消費者反應後,讓台灣領先全球第一個推出,不出半年便成為領導品牌。
還有像創意飲品,是從台灣泡產業焦點沫紅茶,到珍珠奶茶,最後發展成為創意飲品連鎖店,目前也成功跨足國際,除了在中國大幅展店,也吸引杜拜、墨西哥、印度市場注意。

除此之外,以醫療器材起家美兆公司,以健康生活為訴求,將台灣健檢中心複製到中國、馬來西亞市場,2003年也成功授權,技術輸出日本。再者,台灣在行動基礎建置與應用的覆蓋率、普及率與使用程度領先亞洲,對於科技數位產品的高接受度、喜好嚐新、追求速度與台商遍布全球的特性,提供了行動生活的最佳實驗基地,發展
如WiMAX等無線通訊的應用和服務,同時也開始為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等規劃相關建設。

獨特的生活熱潮會生活、知道如何生活,已成為許多國家嚮往的生活方式;以生活型態提高產業價值,更是許多
國家積極推動的方向。例如北歐生活給人簡單、俐落的感覺,這樣的特色突顯在產品上,提高了產品的價值。而台灣的生活型態方式為何?哪些部分可以成為領先全球所接受的普世價值?哲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
點,我就可以把地球舉起來。」十九世紀的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更說:「給我初始值,我將預測全宇宙。」我們能否找到台灣產業下一步的支點?


台灣若能成為華人社會中,最懂得過生活的國家,就會讓國外企業把台灣當作領先指標,把最新的消費生活商品帶進來,進而活絡經濟。為了吸引更多人前來體驗屬於台灣的生活風格,IEK透過訪談、調查數據,探索台
灣社會原生、獨特的生活型態,希望藉此找到塑造台灣生活風格的方向,為業界理出可進一步發展的商機。

台灣多元族裔組成與2,300萬人口規模,供應充足,但又不至於複雜到無法控制的樣本來源,加上自由民主的社會結構,網路的發達和普及的高等教育,使得台灣人民接受新觀念、新商品的速度和使用率,領先多數鄰近國
家;並藉由廣播電視、書報雜誌和往來台商帶動流行,在亞洲市場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與領先性,為商品開發提供絕佳的「實驗樣本」與「展示樣品」。除了先天優勢外,台灣在軟硬體設施上,交通、網路通訊、金融與流通服務、水電設施等在內的基礎建設完善,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是在台灣建立實驗與試量產的最大利基。在軟體上,台灣的工程和管理人才培育體系完善,社會秩序和法治觀念接近國際社會,整體生活環境對外人開放、友善,若能吸收更多國際級的行銷企畫和專業服務人才,將能發揮更大槓桿效應,乘數提升產出結果。

以「生活」切入「產業」

未來由於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在亞太地區,永續環境的關注焦點也從北溫帶區移轉到南、北回歸線
地區,台灣可以借重在亞熱帶地區的科技優勢,建立亞熱帶節能標竿。加上邁入高齡化社會後,
「活得老又要活得好」成為人人的期望,台灣的醫療機構有最新醫療科技、最先進設備、受過完
整訓練的專業人員,但疾病治療與健康檢查收費相對歐美先進國家、東南亞國家都合理,絕對有能
力樹立成為亞洲健康福祉標竿。

此外,台灣每2,700人就有一家便利商店,是全世界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其所提供眾多
創新便利的生活服務,形成縝密的金流、物流、資訊流以及安全網絡,未來以此更進一步布建社
會照護網絡,或配合展現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應該也能創造出屬於台灣的自在商務標竿。
最後,把台灣的山海美景、豐富多樣生態、茶道、宗教/廟宇、古蹟、地方美食,甚至特有的夜市、
精緻Motel、KTV、釣蝦場等作連結,設計規劃出在台灣孕育而生,有心靈休閒也有感官體驗等
多元活動,而成為台灣獨特的休憩玩樂標竿。

生活,是包山包海的構面。

IEK從生活型態著手,掌握生活中人們在行為和價值上的區隔與差異,並從中尋求產業發展的
脈絡,希望啟發各界的討論與創新觀點,協助塑造更具國際吸引力的台灣,改變過去單軸發展的
思維模式,以多元複合角度重新思考國家願景,充分發揮先天優勢,提高台灣在全球產業經濟價
值鏈中的不可取代性。

工研院2020大解碼:打造台灣先導實驗場 佈局亞洲市場前哨戰

【台北訊】工研院產經中心(IEK)15日發表未來十年想像生活新藍圖「IEK VIEW:CHANGE for 2020」,擘畫六項關鍵將是未來十年左右台灣產業轉型改變的力量。

工研院表示,所謂「CHANGE」包含兩大策略與四大產業,兩大策略為「亞洲動力」(Asia Power)與「全球典範」(Global Model)。另外四項產業,IEK推估在2020年全球產值上兆,國內產值突破千億:雲端商機(Cloud Computing),健康照護產業(Health),新能源(New Engergy)與電動車(EV)。

IEK主任蘇孟宗表示,牽動全球的金融海嘯與哥本哈根會議的舉行,引動世界經濟版圖與產業趨勢發展,明年是台灣產業轉型發展最關鍵的時刻。未來十年,台灣要向全球輸出的不只是軟實力的文化經濟,更將是台灣以先進生活場域之姿,為商品進軍亞洲市場前提供在地經驗值,成為世界進軍亞洲市場的最佳佈局策略。

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由微觀至鉅觀對消費行為與世界經濟趨勢的發展帶來轉變。金融海嘯後引發的產業版圖變化,巨型經濟體面臨衝擊,使其不再是主導全球經濟得唯一力量,具有彈性與即時應變能力的中小型經濟體,反而在此波經濟風暴中較能靈活運作。

因此,IEK認為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競爭不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1000萬人規模的都會(Mega City)競爭。2010年縣市合併後,台灣北中南三大都會區的成形,將讓台灣在新經濟版圖中更具競爭優勢,以三大都會區所擁有的生活環境與條件實現先導實驗場(Living Lab)的服務模式,足以擔任世界企業進軍亞洲前商品與商業模式的前哨戰。

蘇孟宗認為,台灣要成為亞洲先導實驗場需要具備幾項要件:一,需要善用台灣既有完善的基礎建設與供應鏈,尋求和國際大廠共同參與大型實驗計畫,二是發掘創新的商業化經營模式,創造專業的先導實驗場經營管理,使台灣成為全球人才最嚮往的工作環境,吸引全球人才到此發展,使台灣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大都會,成為孕育創新經營模式的市場跳板。

此外,哥本哈根會議的舉行,更代表全人類對環境,氣候與生存議題的重視性。未來,人們將更重視生活品質與環境,因此與生活環境結合的輕工業如綠能產業(新能源與電動車),健康產業,科技服務業將格外受到重視。因此,投注資源在電動車,新能源,健康照護與雲端應用等產業發展上已是不容忽視的趨勢,但是,台灣要研發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應該重視的是創新服務模式的建立。

例如,隨著雲端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雲式資料中心與雲式平台等服務架構的建置更型重要,據統計,2015年為止,全球雲端運算的應用服務市場將達1600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2800億元),以台灣在ICT技術的實力,自是不容於此科技服務趨勢中缺席,例如,逐步建置中的雲端醫療資訊管理與雲端健康服務,預計在2020年台灣產值達到1195億元,不僅為台灣產業界帶來新商機,也可望成為亞洲最先進的雲端模式先導試驗場。

蘇孟宗期許,未來台灣大都會(Mega City)的生活形態,能打造全世界最先進的先導實驗服務模式(Living Lab),成為影響世界生活形態的先驅者。「城市競爭力將是國家競爭力的先鋒部隊,」他說,舊經濟模式已經過去,未來台灣要賣給全世界的不再只是產品或技術,而是進入亞洲市場的服務模式,是屬於台灣的生活經驗值。(曹松清)

簽署FTA及市場開放為兩大挑戰與機會

我國參與東亞經濟整合
--簽署FTA及市場開放為兩大挑戰與機會

【記錄:記者徐碧華、張義宮】
台灣與亞洲的連結正要踏出第一步,就是和中國大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面對東亞經濟整合趨勢,本報與經濟部經貿談判辦公室邀產官學代表座談,深度討論台灣應有的作為。


時 間:98年12月16日

主持人:張正(經濟日報副總編輯)

與談人:(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健全(中經院副院長)

呂曜志(台經院副研究員)

周能傳(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

黃偉基(紡拓會秘書長)

黃博治(東穎惠而浦公司董事長)

記 錄:記者徐碧華、張義宮

攝 影:記者陳立凱


周能傳:

談到東亞經濟整合,台灣的挑戰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加入整合,也就是要去洽談經濟整合的協議或協定;另一個是國內市場開放,加入經濟整合意味彼此開放市場,東協除了新加坡外都以農業為主體,必然會要求我國開放農產品市場。

現階段談整合以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為主,但我國要以簽署FTA模式加入東協經濟整合有困難,因為洽簽的兩張門票我們都沒有,第一張是要與東協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第二張是加入東協峰會(ASEAN SUMMIT)。

東協不是一個均質化的組織體,個別國家的發展與自由化程度不同,參差不齊,例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展與自由化程度較高,柬埔寨與緬甸就較低,各國產業發展程度、內需市場規模與消費能力有差異,台商在各國的布局和需求也不相同,所以與整體東協洽簽一個FTA,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各個擊破、化整為零」比較可行,這其中最有可能和台灣簽FTA的是新加坡。也不是要和所有的國家都簽一步到位的FTA,可以針對台商需求較高、又與市場開放無關的項目來談,例如投資保障、避免雙重課稅、貿易便捷化或關務合作等,一點突破再逐步擴散。

談經濟整合,我們現在看的都是可以去攻占人家多少市場,但倒過來,也要來看國內市場開放給人家的課題。最大的挑戰在農產品的開放。

依據WTO(世界貿易組織)規範,區域經濟整合,例如FTA,必須包括絕大部分貿易自由化(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 SAT)。東協國家除新加坡以外,其餘國家的農產品均有出口實力,尤其在台灣十分敏感的稻米,如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方一定會和我們談農產品市場開放。另外,國內部分工業產品對東協國家開放國內市場,亦會有相當程度的衝擊,例如汽車、紡織成衣等。

王健全:

新加坡已經明白表示,兩岸未簽署ECFA,他們要和台灣簽FTA有困難,所以ECFA的簽署是加入東亞經濟整合的第一步。

但有了ECFA之後,如果台灣經濟實力轉弱,也會減低加入東協的機會。台灣的經濟實力一定要再增強,去「創造被需求的角色」,才能去說服東協各國,有台灣的加入,對亞洲的經濟影響是正面。

若干統計數據可以說明台灣在東協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沒有理由被東協排拒在外。從1970年至今,經過投審會審查出去的,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達800億美元,居外資的第七位;在越南投資200億美元,居外資的第一位;在印尼投資138億美元,居第八位;在泰馬投資金額各超過百億美元。

去年東協加三出口到台灣,占了台灣進口市場的57.05%,一半以上。

除了投資、貿易外,台灣還可以提供東協國家技術、管理上的協助,有助於縮短東協國家的學習曲線。

ECFA應該是台灣的短中期策略,而非長期策略。ECFA的優點為何?它是台灣鞏固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大陸含香港占台灣出口市場的四成,此一龐大市場需要鞏固。

其次,除了製造業,還有服務業的市場,台灣服務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國內市場太小,大陸市場可補不足。2000年時,大陸的零售業市場是台灣的三倍,如今已是15倍。

根據全國商業會議的報告,發覺台灣的服務業人才需求和世界趨勢有明顯的不同,全世界需求高階人才,台灣服務業卻需求低階人才,反映出台灣服務業的升級轉型速度太慢。

ECFA並非萬靈丹,但台灣可以藉ECFA來調體質,讓自己的經濟實力更強大。東協宣布要加一至今,東協在大陸市場的市占率不過上升一點點,反之,大陸在東協市占率卻節節上升。所以,加入經濟整合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得靠自己的努力。

【2009-12-28/經濟日報/A14版/座談會】

美麗與哀愁

有人憂飯碗 有人盼春天
ECFA引起的最大民間焦慮,就是這次江陳會前,民進黨遊行主題之一:顧飯碗。但ECFA打破的飯碗有多少?卻有好幾種預測。

根據行政院勞委會調查,簽署ECFA後,國內最多將有八萬七千名勞工失業。

勞委會指出,雖然ECFA有助於國內整體就業,但弱勢產業可能受到衝擊,尤其是傳統製造業。勞委會將編列四百七十五億元基金,協助勞工就業。

但是,經濟部曾經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簽ECFA後,受損產業的勞工數高達一百六十三萬人,是七十四萬名受益產業勞工的兩倍多。

這項數字引起全台譁然,隨即遭到經濟部否認。經濟部強調,中經院的推估幾乎是假設受衝擊產業「完全消失」,所有從業人員都失業,這並不符合真實情況。

工業局也評估,ECFA簽訂後,受衝擊嚴重的產業約三千四百多家,十萬五千多人工作受影響。

經濟部官員說,失業人數推估差距,與各研究機構設定的假設條件有關,不同的假設會有不同的失業數字;但各單位的研究結論差異非常大。

依勞委會說法,影響最大的是成衣及服飾品。近年來低工資國家如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成衣業的興起,再加上台灣土地取得不易,且勞動成本上揚,使得成衣業成為受ECFA衝擊最大的產業。

此外,台灣礦產大半仰賴進口,在兩岸市場開放之後,中國的豐富礦產資源大舉來台,再加上台商西進中國大陸投資開發,都將嚴重影響台灣礦業。


【2009-12-28/聯合報/A8版/看懂ECFA】

創業加盟六大難題

近年來台灣加盟連鎖產業蓬勃發展,但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觀察,加盟主常因各項管理能力不足而面臨創業失敗窘境,該協會歸納加盟者自己創造出的六大難題,建議在投入創業前應做好管理規劃,以免加盟創業後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根據協會的統計,加盟主常出現的問題,第一是加盟者沒有全心投入,接下來分別是資金不足、股東糾紛、未依加盟總部指揮、家庭糾紛及加盟者領導及管理能力不足等六大問題。

加盟主未全心投入是加盟創業失敗的最常見原因。許多加盟主在開店後才發現,事必親躬才能成事,但卻不想被綁在店內,最後只好委託專業經理人經營,一旦專業經理人熱忱、衝勁不足,就會造成經營績效下滑,最後結束創業工作。

至於資金不足與股東糾紛,則被視為連帶關係。雖然政府提供許多低利創業貸款,但並非所有人都符合條件,只好伸手向親朋好友或銀行借款。

開店後,加盟主開始每天忙著周轉,無法有效經營工作。也有人因為資金有限而與好友合資創業,但因為每人行事風格不同,加上溝通不良,事業經營就面臨問題。

主觀意識強烈的加盟主不聽從總部指揮,也會陷入經營困境,如果總部以加盟主違規而祭出重罰,最後失去總部支援而失去經營興趣。

而家庭成員不支持或抱怨,及加盟者領導及管理能力不足,則是加盟主本身必須自己解決的問題。

也有加盟總部業者認為,上述這些問題有絕大部分責任是落在總部身上。

休閒國聯董事長傅信欽表示,加盟總部在面對加盟主尋求合作前後,都應該為業者解決部分問題。例如事先調查加盟主是否有意願全力投入、家庭成員是否支持等問題,都可以透過事先面談來解決或預防。

傅信欽表示,許多加盟總部提供尋求資金管道,而股東糾紛及未依加盟總部指揮問題,在加盟主與總部簽約前,應該都有明文規定雙方權利與義務,再配合上定期訓練課程,就可以解決加盟者領導及管理能力的問題。

他認為,加盟主除了必須在投入事業前仔細思考本身志向與能力,優質的加盟總部也能協助加盟主避免掉困擾,協助創業者順利踏上創業加盟之路。



【2009-12-15/經濟日報/A17版/經營管理】

蕭萬長:台灣經濟補藥

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蕭萬長副總統昨(17)日表示,從區域整合角度來看,台灣與大陸簽訂經濟架構協定(ECFA)有必要,ECFA對台灣來說,就像是「一帖補藥」,只要將好處發揮到最大、害處減到最少,就能讓台灣「脫胎換骨」。

蕭萬長昨天以「全球經濟景氣復甦下‧台灣經濟問題、對策與前瞻」為題,在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和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歲末活動中發表專題演說。他強調,台灣不能讓自己的市場被邊緣化,如果沒有市場,大家就不會有投資意願。

蕭萬長說,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在任何階段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都要面對「產業空洞化」與「市場邊緣化」兩個挑戰,前者操之在己,即如何推動產業轉型;後者受制於人,亦即外在國際經貿環境,需要努力突破,這需從ECFA著手。

蕭萬長指出,ECFA必須從區域經濟組織角度、從全球經貿布局的更高層次思考。至於ECFA的定位,可以將ECFA視為是台灣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門檻、台灣連結全球市場的踏腳石以及台灣實現亞太營運中心的催化劑。蕭萬長說,ECFA對台灣來說,如同一帖補藥,可讓台灣再次成亞洲經濟小巨人。

【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蕭萬長副總統昨(17)日表示,國際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正面臨快速變遷,兩岸明年也將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台灣服務業應多以大陸內需市場為跳板,壯大為國際品牌。

蕭萬長昨天出席經濟部商業司與全國商總舉辦三年一度的「全國商業發展會議」,他表示,大陸在國際金融海嘯過後,政策轉向為發展內需市場,台灣要看見這個趨勢,這也是何以兩岸明年要洽簽ECFA。台灣比其他國家具有競爭的優勢條件,台商要走向國際化,不妨取道大陸再壯大為國際品牌。



【2009-12-18/經濟日報/A4版/焦點】

吳清友:誠品 加速彼岸布局

董座計劃成立香港控股公司 與不動產業合作 未來十年拚展店百家

【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
誠品集團董事長吳清友說,將在香港成立控股公司,與中國或香港的不動產業者合作進軍大陸市場,爭取各城市政府的支持。未來十年,誠品有機會在中國開出100家店。

吳清友昨(18)日受邀到2009年全國商業發展會議,以「企業經營創新理念」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演說中除了闡述誠品過去21年在台灣的經營軌跡,更首次在公開場合說明誠品進軍大陸的計畫。

吳清友表示,計畫在香港成立控股公司,進軍中國市場。誠品目前在台灣屬於公開發行公司,遲未上市,為籌措擴大市場資金,將把集團內的專營餐飲事業的誠品生活分割出來,計畫兩年內在台上市。

吳清友說,控股公司會在香港成立,也不會在台上市,畢竟台灣與中國的發展不同,需求的資金與規模也不一樣。

吳清友表示,誠品在中國開的一定是1.5萬坪的大型店,且結合餐飲、商場、書店、旅館、住宅、辦公室等多元複合型態的案子,因此不可能是誠品團隊單槍匹馬式的土法煉鋼,必須與當地政府支持、同時也需要有不動產開發商一起合作。

他更進一步說,誠品在中國必須從不動產開發的角度切入,不但必須精選城市與地段,從長期營運角度思考,也必須確保物業經營的長期性與所有權,因此有可能自行購地,若有好的不動產開發商,也可共同合作。

據了解,誠品目前鎖定香港、深圳、北京與上海四個主要城市,近來吳清友也積極走訪中國,與當地開發商、政府建立關係。不僅如此,誠品更積極參與投標香港政府的大型舊建築改建案,將把舊建築改為具備文化、藝術、餐飲、零售與兒童博物館等複合型態空間。

未來誠品獲利來源不僅是靠商場與書店,更可藉品牌授權、策略投資等發展出新的獲利模式。

誠品今年前11月營收80.42億元,較去年同期衰退3.77%。上半年獲利約3.600萬元,每股盈餘0.33元。



【2009-12-19/經濟日報/A12版/產業商業】

更多投資救不了服務業

【社論】
行政院主計處預測今年超額儲蓄將達1.4兆元的歷史新高,超額儲蓄率11.01%,也會是22年來最高。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指出,服務業投資不足乃是超額儲蓄持續升高的原因,政府應一改過去一味重視製造業投資,轉向重視服務業投資。此分析雖有點道理,但若政府不了解服務業既有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貿然增加投資可能成效不彰。

服務業既有的成就可能高於政府官員和一般人的印象。經濟部長施顏祥日前在全國商業發展會議中說:「過去台灣產業重點是製造業,就像是單引擎飛機;要飛更高、更遠、更快,就該有二具引擎,台灣未來另一具引擎就是服務業。」若看統計數學,過去服務業更像是經濟的引擎。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在1986年僅約50%,現在卻增加到70%,而同期間製造業的比重則由37%掉到23%。這表示過去20多年間服務業的成長率高於全經濟,而製造業卻低於全經濟。換言之,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遠高於製造業,把製造業說成是過去的單引擎,恰暴露長期忽視服務業的心態。

服務業占經濟的70%,和先進國家相當,乃是表示未來服務業比重能進一步提高的程度很有限;因而服務業未來長期成長率不可能比經濟成長率高太多。所以服務業未來的發展重點可能不在於產值的大幅成長,而在於內容和品質必要的改變。只想以增加投資來提高服務業成長率,恐怕會走錯方向。

其實目前服務業投資並不必然太少。常有人指出,製造業用了我國一半的投資或固定資本形成,卻只創造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毛額,而占經濟比重近製造業三倍的服務業卻得到較少投資,證明我國投資太偏向製造業。然而我國目前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多為資本密集產業,所以製造業每元產值所需的固定資本必然較多,上述數字並不足以判定製造業的投資相對太多,或投資在製造業是不值得的。

也有人認為製造業投資占其國內附加價值的比重長期在30%左右,甚至略有增加,但服務業這項比例都由1988年的10%降到2007年的5.7%,而主張服務業投資嚴重不足或萎靡不振。但這是因為20年前服務業年成長逾12%,而近幾年卻不到5%,成長減緩自然不需那麼多投資。

製造業產品只要成本夠低而全球市場夠大,我們就可以靠增加投資而增加生產和銷售。因此發展製造業的經驗,讓很多人以為,服務業也可以藉增加投資而提高生產和成長率。然而服務業內銷的部分若需求不增,增加投資和生產只會造成過度的競爭和浪費。台北市百貨公司和大賣場的密度已是東亞最高,但人民真正得到服務並不見得改善多少,而是很多小型零售業關門了。所以內需型服務業若要進一步擴大,絕非只靠投資,而是要提高品質,並找出更多國人想要而仍未充分得到的服務。民進黨執政時曾推展提昇生活品質產業和技術服務業等具體方向,值得現任政府參考。

至於服務業出口的部分,我們一定要先有能力在國際上競爭才能夠發展。這次全國商業會議提出了「全球連鎖加盟運籌總部」、「華人商務亞太營運中心」,以及「亞太物流加值中心」三大願景,都著眼於出口而非服務國內人民和廠商。而這三大願景除了名稱更長之外,基本上和以往失敗的亞太營運中心口號無殊,若不先認真評估我們是否真有能力,只憑好聽的目標投資想也難逃失敗。



【2009-12-20/經濟日報/A2版/投資大勢】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服務業整案輸出 經濟再躍進

服務業整案輸出 經濟再躍進

2009/10/15轉載自中國時報 2009/10/15 (共四篇) 記者林上祚、謝錦芳/專訪



服務業整案輸出 經濟再躍進

【施振榮】

 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國內生產毛額(GDP)其兩大主力民間投資及外銷近年已有萎縮的現象,就台灣經濟長期的發展來看並不樂觀,如果長期朝此繼續發展下去,而未能採取有效行動,對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將有重大的影響,台灣也會被邊緣化。

 以整案輸出 救GDP成長減緩

 為了要帶動台灣的外銷及新的投資,我提出一個新的口號及想法─「從產品輸出到整案輸出」,以此整合台灣現有之優勢來帶動新投資及高附加價值之外銷,相信將會有助提升台灣的GDP的成長動能。

 製造業的設備投資是台灣過去民間的投資主力所在,惟隨著半導體與面板等產業發展慢慢成熟,未來在設備方面的投資成長有限,而屬資本密集的石化業又因環保問題卡住,在製造業的投資成長逐年減少下,要彌補這塊減少的投資實屬不易。

 在此情況下,我認為只有以擴大服務業在國內的投資,同時以服務業對外整案輸出,方能解決台灣GDP成長減緩的問題,同時替代產品外銷及民間投資的萎縮。

 服務業國際化 挑戰比製造業大

 「整案輸出」是將台灣的服務業國際化,這也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服務業在愈先進的國家其所占的比重愈重,但在國內因市場規模小,發展相對有限,要有所發展,就必須整案輸出,並在海外市場有效複製。

 此外,服務業的特質就是要在市場的所在地做服務,因此服務業要外銷並不容易,即使以整案輸出的方式外銷,也需要整合當地的人,如此才能在市場所在地進行複製,這樣的挑戰比製造業更大。

 因此如要克服這樣的挑戰,就需要以Total Service Solution的方式整案輸出,整案包括創新的生意模式、資通訊的服務平台、管理作業流程、人員的教育訓練、品牌的經營等整體的經營知識。

 政府由「管制部」變「開發部」

 至於以整案輸出在國外複製台灣服務業的成功經驗,則可透過與當地合作夥伴合資或和當地經營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如此才能有效複製,並在當地市場擴張業務。

 為達成台灣以服務業整案輸出再創新局的目標,台灣有必要重新整合現有的資源,在台灣進行創新服務的研發,這將是一段漫長的試誤過程,同時也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但相對一旦朝此方向努力,就能立即對台灣的生活品質提升有所改善,台灣也將馬上受惠,日後再以此成果做為典範進一步整案輸出,複製到國際。

 過去服務業在各地都有保護主義與當地的規範,如醫療業、金融業、流通業、交通等領域,但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服務業均已慢慢朝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我也建議,自由化後對國際競爭,台灣自己更要提升服務業的水準,才能不受來自外界競爭的影響,並有能力至海外擴展業務。

 我認為,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來臨,為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及人民的生活福祉考量,台灣和服務業有關的部會,除了扮演維持市場秩序健全的角色外,應更積極以產業發展為推展政策的重點,尤其應以國際化做為施政的重大目標。相關各部會的心態也要由「管制部」轉變為「開發部」。

 跨領域整合資源 新的服務模式

 「整案輸出」希望台灣以領先的做法,以台灣的經驗為典範,將整個ICT(資通訊)的運作平台及所需的設備,包括台灣高科技的產品與創新的終端機等,以及整合很多的經營知識的軟體亦在此平台,在服務時有效控制品質、成本、效益,以整案輸出到海外,這會成為一種新的服務模式。

 台灣各領域有很多有經驗的人,可以提出有效的新服務模式,並在台灣實驗,經過市場的驗證及修正調整,納入客戶實際的反應後,變成相對完整的經營知識。並且在此過程中,和消費者及市場進行溝通,由小而大逐漸建立起品牌形象,再到海外複製。

 建立起品牌形象 再複製到海外

 惟過去台灣在整合方面的能力與經驗相對較弱,加上寧為雞頭各自為政的文化,可能是推動時面臨的挑戰,但只要能制定出共同利益的機制,整合不同領域的最佳資源,讓不同領域的參與者能共同分擔風險並且分享利益,相信仍可有效來推動。

 最後,我也提出幾個台灣值得後續來推動整案輸出的領域,包括醫療領域的醫院管理顧問、連鎖專業醫院、健檢或照護;金融業;流通業的量販店或便利商店;餐飲服務業;電子書產業等。且在整案輸出的過程中,亦能加將台灣的產品納入,絕對有利於台灣長期的發展。(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振榮:服務業整合 遇政治就卡住

【林上祚、謝錦芳/專訪】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昨日表示,服務業整案輸出,涉及到台灣經濟能否向上提升,這一步對台灣十分關鍵,台灣必須調整各自為政的山頭文化,「台灣政治整合做得很差,不斷地自我內耗,把自己綁死」,唯有整合才能提升全體價值。

 施振榮表示,經濟部過去以來雖然透過科專補助方式,持續推動服務業產業升級,但服務業並非全歸經濟部管,醫療院所歸衛生署管、私立大學歸教育部管、文創產業歸文建會管、觀光產業歸交通部管,其他產業對於這些產業,是否已經調整心態,以積極的獎勵取代消極的監理,他感到懷疑。

 服務業整案輸出 須打破山頭文化

 施振榮說,韓國政府當初在發展3G行動電話規格,選擇跟歐洲不相容的CDMA技術,在封閉的技術環境,提升自己在CDMA領域技術,再把美國當市場。施振榮認為,新一代無線寬頻接取技術(WiMAX),對台灣產業來說就是機會,它如果能夠在台灣成功,接下來有機會可以複製到大陸與東南亞等市場,但交通部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似乎並沒有將它視為是台灣服務業下一個機會。

 台灣過去在製造業分工已經做得不錯,但服務業整合能力就很差,整合困難的地方,在於所有參與的人都「見者有分」,擔任整合者,就要扮演利益分配角色。

 參與者都想分杯羹 服務業整合差

 「美國系統整合成功,很多歸功於國防計畫的官民合作」施振榮說,台灣的政府部門有很多專案計畫,可以規畫成整案輸出的實驗場域,台灣早期也有些計畫,由官民共同參與,例如衛星與火箭等計畫,很可惜後來碰到政治議題,就會卡在那裡。

 施振榮強調,服務業整案輸出,基本上不需要重大投資,所需的資源也不多,只是把台灣既有的資源整合起來,只要政府對服務業管制鬆綁,讓教育、醫療等服務業有利可圖,就會有人進來投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向馬總統報告 搶華人市場 施:華語是最大優勢

【林上祚、謝錦芳/專訪】

 為了讓台灣轉型為服務業導向的經濟,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今日將在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提出「服務業整案輸出」建言,建議政府推動服務業法規鬆綁,讓醫療、教育等服務業,也能夠將台灣的消費模式,複製到海外華人市場。

 施振榮昨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台灣的產業結構調整一環扣住一環,面對產業外移所導致的失業問題,唯有發展服務業,才能吸納失業人口,台灣要靠服務業,把這塊失去成長動能補回來,「台灣很幸運,人口不算多,不像大陸碰到金融海嘯,就得面對上千萬的失業人口」。

 施振榮表示,他之所以鼓吹「服務業整案輸出」,就是希望台灣將現有的人力,導入附加價值較高的領域,「我們總是籠統地強調,重視大陸市場,我們現在談的就是如何打入華人消費市場」。

 施振榮說,日本服務業過去曾經移植到亞洲國家,百貨公司、便利超商就是最顯著的例子,但同樣是消費文化的複製,台灣服務業在對岸管理人才的複製,一定比日商或美商要好,台灣服務業的最大優勢就是華語,說到吃,台灣一定占便宜,醫療產業也一樣,同樣是量販店,大潤發就比法商歐商要好很多。

 「大陸有醫療,但我們的醫療品質比較高,成本控制也比較好,台灣社會只要能維持創新的良性環境,讓民間的活力能夠發揮,就能持續引領華人消費市場,台灣發展成熟消費模式,例如壽險,就能移植到大陸。」

 施振榮說,整案輸出成功的範例很多,統一超商、信義房屋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的王品餐飲集團也是箇中翹楚,餐飲業如果只是單純地靠商品販售,很容易被複製,但如果它的成功,來自於人員的訓練、後台物流與金流的資訊系統整合,讓它的跨入門檻提高,就不容易被複製,「服務業出口必須要整套輸出,否則將很容易被複製」。

 施振榮說,推動服務業整案輸出,難度比較高,因為有很多東西要整合「但就算是千頭萬緒,但只要方向正確,我們就得推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口飆升級 尋找台灣新引擎

【謝錦芳、林上祚/新聞分析】

 今年第二季以來亞洲各國經濟強勁反彈,產業界最大的疑慮是,這代表景氣真的好起來,或僅是曇花一現?未來若國際景氣復甦了,台灣的出口與投資能夠昂首闊步向前走嗎?依施振榮的觀察,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在這一波復甦競賽中,若與亞洲其他三小龍相比,台灣並未跑在前頭。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這幾年大型投資全依賴半導體與面板兩大產業,這兩大產業未來幾年的投資很難像以往那樣高速成長,再加上產業會不斷外移,台灣高科技產品出口高度成長空間也相對有限。在這樣雙重打擊下,長期依賴高科技出口的台灣,必須找出成長的新引擎。

 在這波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台灣出口產業嚴重受創,此時的確應該好好思考與檢討台灣過去偏重高科技的產業政策,忽略了內需產業的潛力。

 不過,台灣經濟要如施振榮所期待的,進一步升級,從出口製造業產品發展到出口服務業,並非喊喊口號或草擬計畫就行。扁政府時代發展服務業的計畫推了許多年,迄今仍原地踏步。由於服務業類別繁多,散見各部會,並無專責機構,馬政府若真正要推動服務業走向國際,首先打破各部會間的門戶之見,進行資源整合。

 吳揆上任後提出「庶民經濟」的主張,重點在關懷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從發展服務業的方向出發,適時鬆綁不合時宜的法令,排除發展的障礙,為業者創造商機,也為人民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何樂不為!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企業與文創品牌的合作


當幾米故事的浪漫 遇見 義美的真誠花嫁囍餅誕生!

當台灣文創品牌與本土名企業結合將會迸出何種意想不到的火花? 台灣食品龍頭義美鑑於文化產業與食品產業的異業結合,將是一大趨勢,特與幾米品牌合作推出一系列新品,將幾米作品的清新、浪漫風格與義美最拿手的甜點食品作最完美的結合,期為食品界掀起一股藝文新浪潮,並於12月17日晶華飯店舉辦「當幾米故事的浪漫 遇見 義美的真誠」記者會,現場不僅提供了結合幾米作品(或與幾米品牌合作)的花嫁囍餅系列之外,同時也展示許多義美食品與台灣藝術家作品的結合,期望引領大家進入食品新創意的時代裡。


義美食品發揮過去與藝術結合的行銷經驗,並運用企業所長與台灣藝術創作者、藝術團體合作,在義美禮盒包裝上結合了幾米繪畫的現代藝術感,不僅使消費者能感受到創新之舉,更可讓幾米的書迷們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幾米作品,目前已有花嫁囍餅禮盒系列與中秋禮盒系列,接下來亦會有一系列幾米系列商品的推出。另外,義美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發展的「故宮之美」食品禮盒,將翠玉白菜及白瓷嬰兒枕等著名典藏融入禮盒設計中,使國內外觀光客欣賞故宮古物同時,也品嘗到台灣傳統糕餅的滋味,藉以發揚台灣之美,從中接受台灣藝術的薰陶。

此外,與台灣著名藝術家們發展出「藝術中秋」及「食在有藝師」系列,讓「藝術品變成商品」,藝術創作者的創意作品得以延續發揚下去,為我們的生活注入藝術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之下,推廣台灣文化創意產業。

義美一直秉持真誠實在的態度,總是把最好、真材實料的食品獻給顧客,更不斷創新自我要求,積極策劃跨界合作,義美將食品昇華為「內在有料、外在有美」,賦予食品額外的價值,使消費者不單只是買了食品,也買了一個藝術品,讓「美」食真正落實「美」的概念,更期許能透過這場記者會,從創意藝術、文化產業與食品產業的結合思維,帶領台灣對食品創意產業產生嶄新體驗。

二十一世紀高階主管的發展策略

蕭 正 (博士博旅美資深顧問)

二十一世紀高階主管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全球化及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 面對如此多元及多變的局面, 高階主管必須帶領整個組織不斷地學習及調整。 傳統式的組織以綿密的分工、 授權追求營運的最大效率, 可惜這結構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未來卻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 要贏得未來的勝利, 組織必須做本質上的變化 (transformation), 成為能夠隨時、 隨事自我反省, 自我調整, 有改變的彈性及速度之工作團隊。 誰來帶領這樣的轉型呢?不是外來的武林高手顧問群, 也不是芸芸眾生的基層員工。 這是組織內高階主管無可規避的責任。

高階主管供需失調
很可惜的是目前在場上搏鬥的許多高階主管已是殫智竭力, 力不從心地慨嘆為什麼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用經濟學的說法來分析其原因是供需失調, 現在的高階主管供應低而需求高。 這高階主管的供需不僅有在數量上的不平衡, 更是有素質上的差異。 先看數量的問題。 相信各位若沒有經歷過, 也至少聽說過組織再造,瘦身等風行一時的管理風尚。 在這一波波的精簡, 裁員當中, 最能在財務報表上立竿見影的就是砍掉那些薪水高, 動手少, 決策可以往上推, 工作可以往下放的中階主管。 然而, 縱然組織當時削掉了一筆龐大的人事費用, 展現了亮麗的利潤。 如今卻發現他們當初所砍掉的, 正是未來高階主管接班的人才庫。 當組織面臨目前在位的高階主管退休之時, 才驚覺找到成熟人才的不易。 使其雪上加霜的是, X世代的人口數量本身就明顯地少於目前職場主力的戰後嬰兒潮。 人才斷層加上人口結構的減少, 使高階主管在數量上呈現顯著的缺乏。

然而, 我們可以說, 我們重質不重量, 好的領導者, 一個抵十個。 然而, 我們若從高階主管素質的角度來看, 不難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 就是現今的高階主管使用的是過去的經驗, 面對的卻是經營未來的組織的挑戰。 怎麼說呢?目前這些高階主管所受的訓練基本上是教他們如何做好管理者。 管理大師Kotter指出傳統的管理者是將複雜繁瑣的工作經由計畫、 組織、透過控制他人, 按步就班地完成, 而領導者所面對的卻是波詭雲譎的未來。 高階主管不能僅靠過去的成功經驗, 因為他們必須在沒有航海圖的情況下領導組織航行在陌生的水域。 這些高階主管自己先需要有本質上的變化 (transformation), 學習新的經營知識, 領導技能, 及思維模式, 以成為領導變革的先鋒及楷模。 因此, 在質的方面, 我們看到的是傳統的知能與未來需求的錯置 (mismatch)。 目前的高階主管所擁有的知能和經驗無法提供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素質。

激發學習與改變
那我們可能又會問, 大家花那麼多的精神和金錢舉辦的訓練都沒有用嗎?那麼多的MBA我們不能用嗎?多年的經驗讓我們警覺到一般傳統的課堂學習無法造就出具世界觀, 前瞻性及策略性的領導人, 充其量只能培養一些聰明的分析師。 那怎麼樣才能有效培養領導人呢? Kaplan 發現三項提升高階領導者學習效果的因素, 就是資料 (data), 支持 (support) 和壓力 (pressure)。 資料幫助他們增進自我的認知, 支持讓他們能放膽的實驗新的行為, 而壓力促使他們進行持久的行為改變。

研究發現自我認知是激發一個人改變意願最重要的因素。 可惜高階主管能居此高位, 多半因為他們過去表現非凡, 在他們自己及週遭的人心中很容易有一個錯覺, 就是他們什麼都懂, 什麼都會, 天縱英明, 不需要也找不到任何訓練或發展的規劃。 另外, 即使週遭的人見到一些主管不足之處, 因他們位高權重, 天威難測, 很少人敢冒著失業的危險向他們誠實進言, 對他們不恰當的行為只有百般的忍耐。 因此, 高階主管可能坐擁完整的產業資訊, 對外瞭若指掌, 卻可能對自己和所領導的人一無所知。 只知彼而不知己焉能百戰百勝?無數的盲點及高度的自滿是妨礙他們學習的最大的障礙。 因此, 讓主管看到自己是他們改變的關鍵。

無奈的是高階主管光有學習的意願還不夠, 因為他們的行為是深受組織行為及文化所牽制的。 他們雖是個人 (individual) 能夠決定自己如何行為, 卻因為他們在組織中亦是其中一份子 (embeddual), 不易突破組織中無形的束縛, 導致他們經常無法有效地將所學習到的新知能及思維模式運用在每天的工作當中。 因此支持在高階主管的改變過程中亦是不可或缺。 支持可能從他的主管, 一群同儕而來, 亦可能是系統或流程的改變。 總之, 為要讓願意成長改變的高階主管能夠學以致用, 必須營造一個支持他們改變的環境, 使他們在其中不斷地得到肯定而不是拒絕。 壓力來自一種迫切的需求。 高階主管必須感覺到不變不行, 他們的改變才會持久。

高階主管發展的變化
研究發現組織變革的成功與否與該組織高階主管的改變有相當的關聯。 隨著改變需求呼聲的升高, 目前高階主管發展的方法亦有相當的變化。 第一, 過去認為發展高階主管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如今, 這是一件必須做的事。 第二, 過去高階主管的訓練是一些互不相干, 視需要而辦的活動。 如今高階主管的發展則是與組織變革策略接軌, 是系統化, 持續性的常態流程之一。 第三, 由於內在的改變才能促成實質且恆久的進步, 高階主管的發展不能忽略他們內心的變化。 因此, 高階主管發展的內涵也從過去著重的策略 (strategy), 結構 (structure) 和系統 (system) 升高到目的 (purpose), 流程 (process) 和人 (people) 的層面。

現代的高階主管發展的主流不再是MBA, 課堂講授, 或是大眾化的訓練課程。 現代的高階主管發展必須兼顧到資料, 支持和壓力。 因此, 現在的趨勢強調讓主管們從經驗中領悟, 與組織實際連結的行動學習 (action learning), 以及量身訂做的個人發展計畫。 大量運用360度回饋的高階教練和導師制度 (mentoring) 可以說是現代高階主管發展的骨幹。

面對這樣一個變遷的世代, 我們不能再將高階主管的發展視為訓練的一部分, 讓它附屬於訓練部門。 我們必須擴大視野, 提升層次, 把它看成組織發展不可或缺的策略性工作, 成為CEO或最高經營團隊的直屬功能。 在這樣廣闊的空間揮灑, 才能讓我們的創造力無拘無束地開展, 找到更多, 更有效發展高階領導人的方法及屬於自己的運作模式。

下文將探討高階教練在高階主管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帶來的效果。

台灣餐飲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策略

台灣餐飲服務業的國際化發展策略 (2007/2/27)

周添城 / 林志誠
實踐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 開南大學安全事務研究中心主任

壹、前言

經濟學家慣以產業結構變遷做為經濟發展的檢視標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顧志耐(Simon Kuznets)歸納先進國家的經驗指出,經濟發展初期多以農業(第一級產業)為主,然後工業(第二級產業)成為下一階段的發展重心,而隨所得提高、工業化程度加深,產業分工將更趨專業化,服務業(第三級產業)便開始進一步擴張。
回顧台灣產業的發展歷程,表面上雖與上述過程相近,但若對照台灣外向發展(outward looking development)的經濟特徵,便可發現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不只在於服務業比重的增加,而更在於服務業必須接續製造業的出口能力,成為台灣維持外向發展的成長引擎。因為台灣國內市場規模有限,服務業若不著眼於對外貿易或投資等國際化策略,將受限於國內市場而壓縮其成長空間。

不過,受制於服務業?內需性產業的傳統框架,台灣整體服務業的外向發展尚不明顯,而這也是亟待突破的經濟結構轉型瓶頸。這個內需導向的觀念不但需要進一步解放,甚至應該把國際化的思維強行加入服務業發展策略中,這樣才可能使服務業成為帶動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部分主管機關也應確立這樣的觀念,應以此檢視現行各項相關行政管理規定,把阻礙國際化的規定鬆綁,則可以釋放更大的國際化能量。

觀諸台灣服務業的發展,餐飲業可以說是較具國際發展特色的產業,且其國際化的發展可能性,在政府還沒有任何特別措施下,已有不錯的基礎。這是泰國世界廚房計畫(Thailand - Kitchen of the World)推出前,泰式餐廳在國際間所沒有的條件。因此,泰國推動世界廚房的成功經驗,不但可供台灣餐飲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的參考,同時也表示我們應有更大的信心,去推動餐飲服務業的國際化,並進一步突破服務業外向發展的制約。
貳、台灣餐飲服務業赴海外經營的課題
一、必須與傳統中國餐廳作市場區隔
近年來,由台灣餐飲業者或甚至非餐飲業者赴海外設立的以台灣美食為訴求的新華人餐廳,與傳統中國餐廳有極大的差異。這些已赴海外發展的台灣美食業者的出身、經營的型態、產品的選擇等均較傳統中國餐館更為多樣化,例如有原本即為餐飲業者,也有跨業經營者;有獨立餐廳、主題餐廳到連鎖餐廳;有中西式食物、飲品(奶茶、茶飲料、咖啡到豆漿)、牛肉麵等琳瑯滿目。
二、 海外市場遼闊的新挑戰
赴海外發展的餐飲業者,所面臨的課題大致上與一般企業或連鎖企業到遼闊的海外市場發展所面臨的課題接近,包括經營管理能力、經營人才網羅、營運模式、資訊系統運用、品牌經營管理等。除此之外,資金與創新研發的挹注也可能是一個大挑戰。

三、擬定整體發展策略的必要性
餐飲服務業國際化如果要把「台灣美食」輸出,的確需要整體品牌形象的建立與行銷;如果要達成整合性的效果,建構總體發展平台與資源整合機制,推動台灣成為世界級「飲食文化中心」,在發展策略上將是必要的。藉由人才、知識、食材、經營等餐飲價值鏈上的認證與輸出,提升台灣餐飲業的全方位服務,並結合文化創意行銷「台灣美食」的世界品牌。
台灣餐飲業的國際化不僅是人才與管理的整廠輸出,更可配搭物流全流程的保鮮輸出,而透過商流、金流的整合服務更能創造產業價值。除此之外,尚可吸引國際人士來台觀光,學習台灣餐飲文化,帶動台灣觀光業及相關人才培訓產業的發展。而這一切都需靠國際營運整合窗口與推廣平台的建構,但個別企業在此部分恐力有未逮,需政府扮演積極推動的角色。


泰國世界廚房計畫的經驗與借鏡
一、泰國「世界廚房」的策略規劃與執行
(一)組織策略
1. 由泰國國家食品管理局(The National Food Institute,NFI) 扮演重要的溝通與協調的角色,負責全力推動世界廚房計畫,積極促進食品的安全、商務發展、研發與知識。該機構為隸屬於泰國工業部(Ministry on Industry)的非營利事業與獨立的組織團體,其原來成立的宗旨為支持與促進泰國食品業在全世界的競爭力。
2.「泰國世界廚房中心」 (Center for Thailand Kitchen of the World,CTKW) 則是一個官方整合泰國食物與商務的獨立中心,隸屬於國家食品管理局。CTKW是泰國政府資助的媒介中心,提供泰國餐飲市場「整合的策略顧問服務」,來幫助向海外推廣泰餐,並且負責溝通與串聯相關的政府機關,也做為一個政府與產業的橋樑。

(二)產品策略
1. 世界廚房計畫產品策略的核心即為泰國菜。
2. 採取重點特色的聚焦行銷策略,自多元豐富的泰餐中篩選重點特色料理。
(三)營運策略
1. 把策略層次拉高到文化、外交層面。
2. 經營模式分成獨立(或主題)餐廳與連鎖餐廳兩類。
3. 分別在餐廳與廚師兩部分進行品質認證。
二、泰國「世界廚房」的具體成效
(一)以泰餐增加名聲與消費者需求、塑造泰國國家品牌形象。
(二)帶動泰國其他飲食相關產業。
(三)用認證維繫全球泰餐品質。
(四)飲食出口比其他產品創造更多外匯。
三、泰國「世界廚房」經驗的探討
(一)邊作邊調整之計畫。
(二)以「整廠輸出」作為策略重點。
(三)以「加盟連鎖」擴大效果。
(四)以對外投資帶動貿易。

肆、台灣餐飲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策略規劃
一、 策略定位
(一)要有超越個別業者的整體發展策略。
(二)必須突顯台灣美食的文化意涵特色。
(三)擴大台灣餐飲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的連鎖效果。
二、組織策略
(一)建議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下設「餐飲服務業國際化推動小組」作為政策協調、整合單位,擬定各自負責的工作項目與目標,定期追蹤考核推動情形。
(二)籌備中的商業發展研究院應可適時扮演整合的角色,另也可考慮將經濟部下屬的財團法人作局部整?,成立或改組成一個專責的財團法人,扮演類似NFI和CTKW的混和角色,承經建會推動小組或經濟部之命,負責本策略實際執行工作,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產品策略
(一)業者應明確產品定位與市場區隔。
(二)政府可協助相關農產品加工,食材或產品的儲存、保鮮、保溫與加熱等相關技術的研發。
四、經營策略
(一)業者可採取獨立(或主題)餐廳經營與連鎖經營等模式,另一方面經營型態也可區分為速食簡餐、高價餐廳、外賣(帶)等型態經營策略。
(二)融資的部分,家庭式經營的餐飲服務業,雖然一向不易自金融機構取得資金,但這部分並非政策應關心的重點;倒是企業化、連鎖化的餐飲服務業,非常需要金融業的支持。尤其是「整廠輸出」的部分,則涉及更多投融資的需求,有待突破。泰國政府參股控股公司對海外餐廳進行投資,以及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的作法,值得我國參考。
(三)品牌策略的部分
1. 國家整體品牌形象的建立,需仰賴政府與相關組織的努力,如國際行銷平台的建構與前述國際行銷的推動、認證制度等。
2. 個別企業在國家整體餐飲品牌形象下,仍需建立個別的品牌形象。獨立餐廳資源有限,除藉差異化策略建立品牌區隔外,尚可藉助策略聯盟凸顯品牌形象。

伍、結語
台灣餐飲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策略應定位成跨部會、跨領域的整合型計畫,並提升為文化、外交層次的計畫,預期其所產生的連鎖效果將非常大。除了可提高外人因台灣美食而吸引來台觀光與台灣餐飲業赴海外直接投資外,還可能帶動食材、食品加工等農業與農產加工業的內需與出口。
另外,未來的台灣美食餐廳若能在海外形塑成中高價位餐廳的形象,將比現有既存的中國餐館更具競爭力,台灣也可能成為這些「中國餐館」轉型為「台灣美食餐廳」的基地(home base)。如此可以創造大量的廚師、餐飲經理人、所有人培訓的基地,這也是國內策略性服務業中人才培訓項目國際化的一種可能,泰國世界廚房計畫中的泰精選認証的作法可作為參考。
上述對於台灣餐飲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策略規劃,包含策略定位、組織策略、產品策略與經營策略等方面,這些策略規劃的建議,多數可以由業者自行努力(例如:產品策略與經營策略)。至於政府必須承擔的部分,主要是具有環境塑造與外部性較明顯的部分,以及各部會的作橫向協調、整合,這個部分是個別企業無法作到,亟需政府予以協助的。以台灣餐飲服務業在國際化現有的基礎上,若再加上政府的協助,應有突破性的發展,其未來之成果可能不下於泰國世界廚房計畫。


內容摘自:全球台商e焦點

台商與台灣經濟發展策略

中原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 高孔廉
國安組高級助理研究員 鄧岱賢


壹、前言

近十餘年來,國際經濟情勢快速地變遷,包括:第一,中國大陸、印度及東南亞各國相繼採行對外開放的經貿政策,憑藉其廣大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成為世界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相對而言,台灣的土地、勞工成本高漲,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已經喪失了成本競爭優勢,因此,台灣總體經濟結構必須轉型、台商個體經營型態必須調整,才能因應這個情勢的變化。

第二,這些國家在經歷多年的高度經濟成長之後,其國內的消費市場也逐漸蓬勃發展,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競相爭取的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潛在的商機無限。而台商在面對這些新興的消費市場時,絕不是眼睜睜地看著其他跨國企業攫取所有利益,勢必要調整經營方向,抓住在這些新興市場任何可能的商機。

第三、全球經濟區塊化的趨勢,截至二○○二年十二月,區域經濟體結合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FTA)已約有兩百五十個[1],台灣若不能融入這些自貿區,會有被世界經濟邊緣化的潛在危機,影響台灣經濟的總體發展。而台商若不能善用這些自貿區,是站在不公平的基礎之上與其他國際企業競爭,會影響企業的佈局。

以上這些國際經濟情勢的變遷已使台灣總體經濟發展以及台商個體企業經營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面對這樣的國際經濟情勢變遷,本文擬從台灣經濟發展的近況談起,說明當前台灣經濟發展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s)及劣勢(Weaknesses);其次,探討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及兩岸經貿發展現況,並進一步分析全球經濟區塊化給予台灣的機會(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第三,根據上述的Strengths、Weaknesses 、Opportunities、Threats(SWOT),提出台商及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以提供台商及政府制訂政策時的參考。


貳、台灣經濟發展現況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不如以往,經濟成長率大幅下降,股市萬點的榮景不在,本節首先由各個面向來說明近幾年灣經濟衰退的現象,進而依據凱因斯(Keynes)的國民所得方程式來說明所得構成要項(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以及進出口等)的變化狀況,最後論及國際知名機構對台灣總體競爭力的各項評鑑,為台灣經濟作一次總體檢。

一、經濟成長率比過去差
二、平均國民所得倒退
三、經濟成長率比外國差
四、股市不振

民間消費成長銳減
民間投資動力不足

就民間投資而言,二○○○年台灣仍維持15.74%的民間投資成長率,然而二○○一年台灣民間投資成長率嚴重衰退為-29.20%,二○○二及二○○三年在前一年衰退、基期較小的基礎上,仍僅有2.5%及-0.7%的成長率[19]。由實際數字觀之,二○○○年民間投資為一兆五千四百八十一億新台幣,二○○一年民間投資為一兆零九百二十一元新台幣,劇減四千五百六十億元。二○○二年民間投資為一兆一千零四十億元,仍比前年少了四千四百四十一億元, 二○○三年為一兆一千零九十六億元,還是比二○○○年少四千餘億。因此,二○○一至二○○三年民間投資合計少了一兆三千多億元新台幣[20],投資的大幅衰退使得台灣經濟難以向上提昇。而華僑及外國人投資二○○○年有79.39%的成長率,但二○○一年大幅衰退-32.59%,二○○二年更進一步衰退-36.20%,直到二○○三年才在前兩年大幅衰退、基期數額較低的基礎上,有了9.29%的成長

民間投資的衰退就是企業對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反映,這對台灣經濟發展而言是一個嚴重的警訊,沒有持續的投資,就沒有創新的產業,沒有創新的產業就無法持續帶領台灣經濟向前發展,過去十多年,台灣過去靠電子業在國際上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而今後十年台灣的領頭產業卻仍然不見,這是最令經濟學家擔心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政府積極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並不斷靠政府或民間的研究發展(R&D),替投資者找出具有發展潛力的投資機會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政府投資大幅下降
在經濟不景氣時,各國政府通常採用振興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政府投資。理由是根據Keynes國民所得方程式Y = C + I + G + (X-M),消費、民間投資、及進出口都不是政府所能決定,政府能作且最有效的就是用政府投資來促進經濟成長。政府投資有政府作後盾,所以可以吸引其他民間投資來共襄盛舉,有相當程度的向前及向後關聯效果(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 Effects),對於經濟發展有起「火車頭」的指標作用,是政府「拼經濟」的最重要表現。然而,由表二可知,政府投資的實質成長率在二○○○年即開始衰退-4.7%,二○○一至二○○三年政府投資的實質成長率分別-4.8%、-13.1%及-1.8%,就連公營事業投資的實質成長率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台灣經濟衰退的時候,政府及公營事業投資不但沒有扮演好帶頭投資的作用,反而是負成長,僅就這一點而言,政府要負起責任。

台灣經濟成長主要來自外貿順差

二○○○一至二○○三年貿易出超對台灣的經濟成長的貢獻最大,分別為1.97%、2.76%、2.33%及2.39%[22],而二○○一至二○○三年台灣經濟的成長率為5.9%、–2.2%、3.6%及3.2%,若沒有出超的貢獻,台灣經濟恐將更進一步向下沉淪。由數字說明,國際經濟雖然不景氣,但台灣的出超依舊為台灣經濟有相當的貢獻,可見國際經濟景氣循環雖對我國經濟表現有所影響,但是只要台灣自身的經濟體質及政府應變能力強,依舊能夠化危機為轉機,這一點由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我國在亞洲四小龍中憑藉正確政策表現一枝獨秀,經濟成長率仍高達4.6%,比香港-5.0%、韓國-6.7%、新加坡-0.9%[23]高出甚多可以得到印證。



七、外貿順差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地區

由外貿順差的來源可知,最近幾年台灣外貿順差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地區。二○○○至二○○三年台灣對全球的貿易順差分別為八十三點一、一百五十六點六、一百八十點八及一百六十九點三億美元(見表三),而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分別為一百九十九點二、一百八十一點六、兩百五十一點一及兩百四十四億美元,這些數字均超過台灣對全球的貿易順差。累計自一九九二年至二○○三年,經濟部統計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約有一千九百九十一點四億美元,此項金額也超過同時期台灣對全球的貿易順差,甚至接近目前台灣的外匯存底(至二○○三年底台灣外匯存底為二千零六六億美元[24])。

八、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衰退

國際上較受矚目專業評估機構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茲分別敘述這兩家機構對台灣近年來總體國際競爭力的評估狀況。

IMD國家競爭力排名分析

由表四可之,台灣在IMD發表之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書(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中,一九九九至二○○三的世界排名。依照新的排名計算[25]方式,排除人口在二千萬以下的高競爭力地區如香港、新加坡等,二○○三年台灣在全球競爭力的總排名,由去年的第七名進步至第六名。惟若比照政黨輪替前一九九九年的第五名,二○○三年尚退步一名。

若依舊的不分人口多寡的排名方式觀之,政黨輪替後二○○○至二○○二年的排名分別為第二十名、第十八名與第二十四名,仍不如政黨輪替前一九九九年年的第十五名。

九、台灣經濟發展的強項及弱項

由以上分析可知,台灣在這段時期經濟成長率比過去及其他國家都差,其主要因素是人民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政府不願投資,這些是台灣經濟發展的Weaknesses所在。而台灣的Strengths則是在外貿部門,尤其是對大陸的貿易出超是我們這時期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因此如何善用中國大陸的成長動力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助力就成為我們積極思考的方向。

另由國外評鑑機構的報告可知,台灣Strengths是在民間部門。而Weaknesses則在公共部門,尤其是政治的不穩定性更是影響台灣的總體國際競爭力。展望未來,如何使台灣人民對及企業未來恢復信心,讓人民敢消費、企業願意投資,是政府努力的重點,政府除了本身必須要重視經濟發展、增加投資基礎建設之外,政策穩定、政治清明、解除不必要的管制、維持兩岸關係的和諧使台灣有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等這些非經濟因素,就成了影響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參、世界經濟區塊化的啟示

除了探討台灣的內部問題之外,我們也必須瞭解世界經濟情勢的變遷,才能知道台灣能在世界經濟體系扮演何種角色?也才能瞭解到台灣在競爭激烈國際經濟環境中所掌有的機會(Opportunities)及威脅(Threats),如此才能客觀地依據台灣自身的發展條件,發揮優勢,改善劣勢,為台灣創造最大的利益。本節內容就是要分析世界及亞洲經濟區塊化的趨勢以及台灣的因應之道。

一、世界經濟區塊化的趨勢

世界經濟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時代,全球一共有一百二十四個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 RTA)向GATT登記,但是在一九九五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後,至二○○二年底為止,就有超過一百三十個區域貿易協定向WTO登記[31],在可見的未來,這個趨勢將會成長下去。造成這個趨勢的原因之一是大規模的經貿整合的不易成功。二○○三年在WTO墨西哥坎昆(Cancun)舉行會議,無法解決貿易自由化各國利益衝突的問題,從此,多邊模式逐漸式微[32],於是各國轉以洽簽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方式尋求經濟合作,因此區域經濟整合風起雲湧。



二、亞洲經濟區塊化的趨勢

目前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進度如下:已經簽署FTA者有:1. 新加坡、紐西蘭;2.日本、新加坡;3. 韓國、智利;4. 中國大陸、香港;5. 中國大陸、澳門。積極進行洽簽FTA者有:1. 東協十國原預定於二○一○年成立自由貿易區,二○○三年十月八日集會,更決定將於二○二○年進一步成立類似前歐洲共同市場的組織,也就是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2. 日、韓積極籌設自由貿易區;3.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亦參加了二○○三東協十國的會議,除了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外,三國同時簽署、發表了「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並準備對未來「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問題深入探討,以逐步擴大促進三國貿易便利化的措施;4. 東協加一,也就是東協加中國大陸,將於二○一一年成型;5. 東協加三,也就是東協加中國大陸、南韓,日本,目前在積極談判中;6. 東協加印度準備在二○一一年成型,印度可望在未來十年之內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33]。7. 二○○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與東協發表「東京宣言」,日本與東協將籌設東亞共同體,促進貨物及服務業貿易,二○○五年展開貿易談判,二○一二年前實現自由貿易區的構想[34]。



三、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整個亞洲經濟情勢發展至今相當明顯,那就是區塊整合的自由貿易組織紛紛成立,而對於未能加入的國家而言,將會形成許多負面影響,茲列舉如下:首先,由於區內國家彼此的貿易可減免關稅,區內國家之間的貿易會增加;而位於區外的國家,所生產的相同產品,由於要附加關稅,價格會相對較高,競爭力降低,將會被排擠出局。其次,區內國家的生產資源可以免稅相互流通,此舉必定會大幅降低區內廠商的生產成本,增強其國際競爭力;而對於位於區外的企業而言,生產資源價格會相對較高,是站在較不公平的競爭基礎之上,如果區外企業沒有掌握到關鍵技術或其他方面的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力將會被區內國家比下去。第三,由於自由貿易區組成之後,區內市場擴大,將有產業分工及擴大規模效應,有利於區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並邁向國際。第四,成立自由貿易區後會擴大吸引外資在區內投資,以獲得區內相對廉價的生產資源並爭奪區內擴大的消費市場。我們可以由一九九四年美、墨、加三國成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得到證明。

NAFTA成立後,對美、墨、加三國的經貿成長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第一,就貿易方面而言,一九九九年美、墨、加三邊的貿易比一九九三年成長百分之九十二。第二,就投資方面而言,至一九九八年底,美、墨、加三國相互投資達兩千億美元,而外國對NAFTA會員國的投資超過一兆美元。第三,就就業方面而言,NAFTA成立至一九九九年,加拿大就業成長百分之十一,墨西哥成長百分之二十二,美國則增長百分之七[35]。這些數據說明了,國與國之間簽署FTA,彼此降低關稅,並且讓人員、貨物及資金自由流通,這對簽署FTA的國家而言,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利益。



四、台灣的因應之道

台灣經過多年了的努力,終於在二○○二年一月一日成為WTO第一四四個會員國。成為這個號稱「經濟聯合國」組織的會員,最主要的目的有三:首先,可以使我國經貿制度更加融入世界經貿制度而更為國際化與自由化;其次,可以藉由WTO這個平台解決經貿爭端,維護我國的經貿權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WTO我國可以藉由進軍國際市場,開拓我國經貿領域。

然而,在國際經濟區塊化風起雲湧之後,世界各國在WTO組織的大架構之下又成立兩百多個區域性組織,雖說WTO有反歧視性原則,不准會員國對某一會員國有歧視性的待遇,但是區域性經濟組織內的國家相互給予更優於其他WTO會員國的優惠措施,其實就是變相對於組織外國家的歧視性待遇,除非WTO能出面整合,要求所有會員國之間相互給予的優惠待遇要一致,否則這樣的趨勢再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WTO成立的宗旨,傷害其他會員國的利益。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大規模的整合似乎不太可能,各會員國只有各自努力。

目前台灣僅與巴拿馬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但是在面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大規模經濟整合之際,如東協加三,台灣若被排除在外,勢必會對台灣經濟發展造成若干負面影響,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政府及台商要及早因應。最好的方式就是積極與各國恰簽自由貿易協定,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組織之內,以充分利用彼此之間更優惠的待遇,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助力。



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

自一九九二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通過,政府正式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兩岸經貿的各項往來即大幅增加,二○○一年起中國大陸加香港已超越美國成為台灣出口最多的地區,同時也是台商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不管我們在主觀的心態上喜不喜歡中國大陸,但是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及兩岸經貿關係的密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以及用什麼務實的政策去調控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而言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本節首先簡要說明大陸經濟發展現況,並進而說明兩岸經貿現況,最後則是對台灣與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關係提出相關建議。



一、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九年採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以充足低廉的勞力、寬廣且便宜的土地、優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投入,二○○二及○三年中國大陸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五百二十七億及五百三十五億美元,使其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吸收外資國,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工廠」。若再加上二○○一年底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承諾其服務業及內銷市場將逐年開放,這將使其內部廣大的消費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成為「世界市場」。中國大陸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及東亞經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中國大陸經濟近年來平均每年以9%的成長率成長,位居世界第一;二○○二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為世界第六(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二○○四年十月經濟學人雜誌將中國列為世界第二);二○○三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世界第四;外匯存底為世界第二;吸收外資為世界第一。中國大陸已經逐漸在世界經貿舞台扮演重要角色。在面對中國大陸經濟崛起這個事實,台灣的經貿發展策略究竟是要採取敵視、圍堵、以及自我隔絕大陸市場的封閉立場;或是採取和諧、合作、善用大陸以壯大台灣經濟實力的積極態度,將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有相當關鍵的影響。



二、兩岸經貿關係

台商投資大陸遽增

依經濟部投審會資料顯示,到二○○四年四月為止,台灣含補登記共有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五件投資案件登記赴大陸投資,投資金額達到三百六十億美元[36]。而從政府遷台以來,至二○○四年四月止,台灣登記對外投資一共約是七百五十六億美元[37],可見近十餘年台灣對大陸投資已約佔過去台灣對外總投資的一半。而由大陸官方統計,到二○○四年三月為止,台商協議投資大陸的案件為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四件,協議金額為七百二十三億餘元,實際到位金額達三百七十三億美元[38]。尤其是兩岸自加入WTO之後,台商投資大陸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二○○一及二○○二年台商投資大陸分別較前一年增加二十九點八及三十三點二[39]。大陸目前已成為我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成為我國企業之主要生產基地。

兩岸貿易熱絡

由於大陸台商普遍有返台採購上游原料及機器設備現象,促進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自二OO一年底起中國大陸已成為我國出口最大市場。兩岸貿易往來逐年熱絡,以二○○三年為例,依經濟部國貿局估計,兩岸貿易總額達四百六十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約23.8%,佔我國貿易總額比重17.1%[40];台灣出口至大陸之商品及勞務經估算約為三百五十四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約20%,佔台灣出口比重為24.5%[41];台灣自大陸進口約為一百一十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約37.9%,佔台灣出口比重為8.6%[42]。可以預見,兩岸貿易關係會愈來愈密切。

台灣享有鉅額外貿順差

二○○三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為兩百四十四億美元[43],是台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而當年台灣對全世界的貿易順差為一百六十九億美元[44],若沒有大陸出口市場,台灣將面臨七十五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三、兩岸經貿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

事實證明兩岸經貿往來對彼此的經濟發展均有貢獻。對台灣而言,第一,促進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替台灣創造了為數可觀的外匯順差。第二,台商僱用五十萬台藉幹部在大陸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無形中降低了台灣的失業人數。第三,從事外銷的台商,有不少採「大陸出口,台灣押匯」的營運模式,將資金回流台灣。第四,台商在大陸設立的子公司獲利後,其盈餘支持台灣母公司的營運及股價,我們可以從近幾年「中國收成股」的股價上漲可以得到明證,例如,燦坤實業有60.12%、正新橡膠有62.39%、統一企業有50.63%、裕隆汽車有49.49%[45]的獲利是在大陸投資獲利對母公司之挹注。第五,大陸成為台商的生產基地之後,台商利用大陸廉價與充沛的勞工、土地及自然資源,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昇國際競爭力。第六,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提供台灣傳統產業發展第二春的機會。最後,台灣傳統的中小企業及勞力密集產業赴大陸投資,加速了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台商投資大陸並未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憂心台商赴大陸投資會產生某些負面衝擊,其中最主要就是台商赴大陸後,傳統製造業大量外移,會排擠台灣投資,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但事實上,主計處預計今年的超額儲蓄金額將逼近一兆元的水準,台灣民間濫頭寸充斥,所以在現階段台商赴大陸投資,完全不會排擠台灣投資,台灣不缺資金,缺的是投資機會。而由若干產業指標可以看出,台商赴大陸投資並未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第一,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們看到製造業雖然萎縮,但服務業產值比例明顯成長,這顯示台灣正朝向西方先進國家成熟的經濟結構邁進。第二,出口產品朝低勞力密集度、高技術密集度與高資本密集度發展,顯示台灣出口產品明顯升級。第三,勞動生產力的增加率並未因廠商出走而下降。



四、兩岸最有條件成立經濟共同體

中國大陸經濟與兩岸經貿的發展以及國際間區域經濟整合的實例給了兩岸很好的啟示,兩岸的經貿關係極為密切,地緣接近,血緣文字相同,經貿往來密切,很有條件組成經濟共同體。就兩岸經貿關係而言,二○○三年台灣為大陸第六大貿易夥伴(若不計香港,歐盟與東盟不加總,台灣為大陸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進口夥伴(若歐盟不加總,台灣為大陸第二大進口夥伴)及第七大出口夥伴。而中國大陸加香港,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夥伴及第三大進口夥伴。兩岸可以仿效歐洲聯盟發展的經驗,效法德國與法國,以自貿區為起點,化解世仇,避免兵戎相見,並進一步邁向「經濟共同體」,甚至走向更高形式之經濟整合。因此,我們認為兩岸自貿區可以無形中化解兩岸的政治爭議,帶來和平的契機,邁向雙贏境界。

陸、台商及台灣經濟發展具體政策建議

在客觀面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現況,為台灣經濟發展獻策時,我們所抱持的態度應該是站在經濟戰略制高點上去思考台灣在世界經濟大棋盤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且根據自身的條件去擬定最適的發展策略,我們不必妄自菲薄,輕忽台灣的經濟的實力;但也不可夜郎自大,過份膨脹自己在世界經貿體系中的角色;更要切記的是不要固執於意識型態,而用政治力去拖累台灣的經濟發展。

在此經濟情勢的變遷之下,就個體經濟的台商而言,採取因應的方式有二:其一是加強研發,提升技術水準,以生產更高附加價值、更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這樣台商才有機會繼續根留台灣;其二是仿效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看看哪裡工資低廉、土地便宜、有優惠的政策就往哪裡去生根發展,尤其是前往與其他國家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可享受優惠措施。而就總體經濟發展而言,台灣土地、工資價格高漲已不可能再繼續依賴代工組裝之製造業來發展經濟,必須一方面要轉型經濟結構,朝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方向發展,除了持續提升製造業的技術水準之外,發展知識型服務業(Knowledge-based Service Industry);另一方面,傳統勞力密集產業需要用大量的人力,已經不適合在台灣生產,政府必須依「比較利益」的原則允許其對外投資,讓企業能將不同功能作業移至土地及勞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以求繼續生存發展。以上個體與總體的因應方式已是維持台灣企業生存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必定採行的策略,也是台灣經濟永續發展必走之路。

進一步而言,台灣是個海島型經濟,欠缺自然資源,唯有展開國際貿易,才能藉助他國的資源,發展台灣經濟,這也是我國千方百計加入WTO的主要原因。本節主要說明兩岸經貿是台灣經濟成長主要的動力來源,台灣經濟要有大格局的發展必需要建立安全及自由的經營發展環境,所以必須維持和平和諧的兩岸關係,台灣若是持續對中國大陸採取僵持對立的態度,不但會拖住台灣經濟發展的腳步,也會使台灣被國際經貿社會所邊緣化。本節同時提出具體的總體經濟政策建議,使台灣能善加利用大陸資源及消費市場,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最後本節亦對個體企業經營策略提出具體建議,期許台商都能成為一流的跨國大企業。

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安全及自由的經營環境

台灣需要安全的經營發展環境

近幾年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因素大多為非經濟因素,世界經濟論壇評估我國競爭力指出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政策不穩定(例如政府宣布核四停建,重創台灣國際商譽)。此外,兩岸關係的緊張更是傷害了台灣的經濟發展。眾所周知,沒有「安全的經營發展環境」,企業是不可能有長遠投資規劃的。一國的領導者若經常把「聖戰」掛在嘴邊,使國家及人民經常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缺乏安全的生活及經營環境,是不可能有經濟發展的。而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緊張,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人民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台灣是不可能吸引國內投資者根留台灣,更不可能吸引僑外投資。

和平、和諧的兩岸關係就是建立台灣安全發展環境的前提。我們更要強調的是「追求兩岸關係的和平不等於投降或不愛台灣」;「追求兩岸關係的和諧不等於自我矮化或不顧尊嚴」。其實,加強經貿往來可以消除兩岸敵意,增進兩岸的瞭解互信,替建立台灣安全的發展環境,這才是愛台灣、愛人民的具體表現。

企業需要自由的經營發展環境

過去台灣是以低廉的生產成本,再加上企業靈活的國際行銷能力,成為全世界代工製造的重要基地。然而,自一九八○年代末期起,台幣大幅升值,台灣的土地、勞工成本大漲,再加上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相繼投入世界生產行列,台灣的「傳統勞力密集產業」逐漸喪失價格競爭優勢,必須開始對外投資以求繼續生存發展。

在國際經濟情勢的變遷之下,台灣已不可能再繼續依賴代工組裝之製造業來發展經濟,必須要調整經濟及產業結構,以大陸作為生產基地,而企業經營要依「比較利益」的原則,善用大陸的資源,作為台灣經濟佈局全球的一環,這已是維持台灣企業生存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必走的策略。政府應該讓台灣企業能有「自由的發展環境」,並且充分掌握兩岸經貿往來的趨勢,朝最有利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向邁進,千萬不能用政治力去影響企業的自由發展。



二、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政策建議

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良多,所以我們誠摯呼籲兩岸當局,停止挑釁的行為,恢復海基、海協兩會制度性協商管道,增進相互瞭解,開創兩岸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在總體經濟方面的具體建議有:

1. 開放的台灣,亞洲的門戶

一九八九年起,十多年來,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動,計劃經濟體制紛紛解體,原本封閉的社會主義體制,也不斷的走向開放。面對這股全球化的浪潮,台灣與國際接軌的進程明顯落後於世界的腳步。台灣應該效法荷蘭成為「歐洲門戶」的經驗,發揮亞太地理中心位置的優勢並採取開放政策,持續加速自由化、國際化的腳步,加緊與全球開放的體系接軌,發展成為亞洲門戶,為台灣創造龐大的商機。

2. 深耕台灣,經濟轉型

台灣過去曾仰賴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帶動經濟成長,但是現階段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低廉生產要素的投入,已使得台灣喪失製造代工利基,必須在傳統產業上尋求技術升級,持續維持競爭優勢,同時發展知識型服務業。展望未來,台灣應該轉型經濟結構,朝向產業價值鏈附加價值最高的前端與後端努力。前端即研發設計與創新,後端就是行銷與通路的發展,至於價值鏈中段的製造生產,附加價值較低,可以由大陸最具工資低廉優勢的工廠來承擔,形成兩頭高、中間低的「微笑曲線」。我們認為這個「微笑曲線」及兩岸分工模式,可以讓企業深耕台灣,充分發揮它在設計創新、行銷通路與建立品牌的優勢,繼續在台灣創造更大的財富。

2. 兩岸經貿合作,邁向共同市場

世界經濟區塊化已是無法抗拒的潮流,而區域經濟組織內國家相互給予優惠,台灣若是自外於這些區域經濟組織之外,切身利益會遭到傷害。而兩岸的經貿關係極為密切,互為重要貿易夥伴,也有相當程度的互補性,很有條件組成自由貿易區,更可以進一步邁向「共同市場」,甚至走向更高形式之經濟整合。這個過程可以無形中化解兩岸的政治爭議,帶來和平的契機,也可以使台灣藉由中國大陸融入其他區域經濟組織,避免被邊緣化。因此我們主張兩岸應擱置無謂的爭議,務實的謀求經貿合作及整合,邁向雙贏境界。

3. 國際策略聯盟,攜手進軍大陸

台灣位處亞太地區的樞紐地位,與大陸又是同文同種,過去十六年間,赴大陸投資廠商已逾六萬家[46],最瞭解大陸文化與風俗習慣,台商擁有經營管理及國際行銷的專才,及相對豐富的資金,因此我們最有條件成為外國企業進軍大陸的跳板。多年來在大陸的外來投資中,台商擁有最為成功的經驗,顯示台商確實相較於其他地區企業具備較大的利基,而外商則擁有技術及品牌的優勢。兩者互補結合,可謂互利互惠。我們主張,政府應放棄「防堵」的思維,開放兩岸經貿通航的直接往來,引導外資與台灣企業結為策略聯盟、共同進軍大陸。策略聯盟不僅可使台商經由外商身分及其母國與大陸簽署投資保障協定之便,降低非商業的風險。吸引外資來台,更有助於台灣週邊產業的發展,帶動台灣內部的商機,創造台灣的就業機會。在台資尚具優勢下,這個策略也將使我們成為外商與大陸之間的橋樑,台灣可以扮演「中心」角色,而不被「邊緣化」。將外資引入台灣,更有戰略安全上的意義,因歐美企業在台灣具有切身利益,台海的動盪必然會成為全球的焦點,進而使國際關注兩岸情勢,自會產生強化國家安全的戰略效果

4. 簽訂投資保障及租稅協議,提供台商服務

台商投資大陸是提昇台灣競爭力佈局全球的重要一步,也是台灣生命力與力量的延伸。針對兩岸間的商業活動,政府應積極提供資訊,服務台商,減少兩岸間商業往來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而台商權益亟待公權力的保障,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智財權之保護,商務糾紛之處理,代位求償等,均有賴協商投資保障。另一方面,協商租稅協議,以避免重複課稅,使台商與其他外商立足點相同,進行企業競爭。因此,我們主張,透過經貿談判儘速建立兩岸商業活動的正常規範,簽訂兩岸「投資保障協議」與「租稅協議」,以保障台商權益。

5. 建立「空中安全走廊」,推動兩岸直航

開放直航對台灣的利益可歸納為五點︰第一、促進出口貿易,貢獻就業及經濟成長;第二、利用台灣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門戶之海空轉運中心;第三、可吸引跨國企業來台,結合台資,進軍大陸。而且由於國際利益結合,將使世界各國更為關心台海情勢。第四、促使台商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以「研發在台灣、管理在台灣、營運在台灣、利潤在台灣」,達成「根留台灣」的目標。第五、便於資訊電子產業供應鏈運作,因應即時交貨的需要,同時也便於精緻農產品運銷大陸。綜合來看,直航對台灣的影響,應該是利大於弊的格局。境外航運中心開放七年,證明兩岸海運直航並無國家安全的問題,至於空運直航,可以仿效早年西柏林與西德的先例,協商建立兩岸「空中安全走廊」,袪除國人對國家安全的疑慮。

6. 開放來台觀光,帶動週邊商機

近五年來,大陸人民海外觀光需求快速上升,二○○二年有一千六百萬人次到國外旅遊,比去年同期增長40%,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二○一○年,中國每年將有一億以上的人民到世界各國旅遊[47],潛在的商機無限。現階段兩岸觀光呈現嚴重逆差,至二○○四年四月止,台灣赴大陸累計逾三千一百萬人次,大陸來台僅一百萬人次[48],相差三十多倍,而大陸人口為台灣的五十多倍,雙方居民相互觀光失衡的嚴重,已超過千倍,亟待改善。在日月潭、阿里山等風景名勝,大陸觀光客已成為消費能力最強勁的客群之一。倘若能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每年增加大陸觀光客一百萬人次,若有每人在台消費一千美元計算,每年至少將直接創造十億美元以上的商機。開放觀光所衍生的效益可謂十分龐大。除了開創商機、增加就業及投資的考量外,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更有擴大兩岸人民交流,增進彼此間了解與認識的作用。我們深信,兩岸更多的往來與溝通,必有助於兩岸人民對彼此立場之理解與關照,也將有助於台海和平。

7. 開放金融業赴大陸佈點,健全資金回流機制

金融業與產業活動相伴相生,今日大陸已成為台資企業的重要據點,台灣的金融業卻無法跟隨客戶的腳步提供服務,斷送原本深具優勢的商機,既不能接近客戶,又對其營運不瞭解,結果也使金融業的經營風險大為提高。我們主張,兩岸應儘速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並為便於台灣金融業之全球佈局,遵循金融業「先佔先贏」之市場法則,儘早開放金融業赴大陸佈點,一方面可就地吸收資金,另一方面亦便於台商融資,兼顧金融業與台商經營發展之需求。兩岸資金流通,仍有相當程度困難,中小企業台商在大陸融資不易,因此,政府應開放銀行前往大陸設立分行,一則解決台商融資問題,二則也是銀行本身業務擴張版圖的需要。

8. 建立境外資本市場,邁向亞太金融中心

一九六○年代的倫敦,把握當時特殊的國際政經情勢,創立境外金融中心,掌握了蘇聯及阿拉伯國家存放美元的商機。一九八○年代,境外金融中心的交易持續成長,新加坡也把握亞洲地區經濟快速成長的趨勢,仿效英國設立境外金融中心,提供外幣交易賦稅上的優惠以及匯兌上的方便性。表面上看,新加坡犧牲了稅收與外匯進出的掌控度,卻因而奠定了東南亞金融中心的地位,創造了龐大的商機,帶來更大的利益。面對台灣當前的特殊環境,我們主張,建立境外資本市場,放寬上市門檻以及申請者的限制,爭取國際間尚未公開上市的優良企業來此發行,以提供海外及大陸台商透過直接金融籌資的管道,包括直接上市或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aiwan Depository Receipt, TDR)。這樣的做法,具有強化台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以及加強大陸台商與台灣資金鏈結的效果。

9. 開放台商回台上市或發行TDR

二○○一年經發會已有共識,要開放境外資本市場,但政府兩年來沒有動作。台商在大陸壯大後,如果可回台上市,則可直接籌資,繼續成長,而透過台灣資本市場亦可與台商鏈結,壯大台灣企業實力,換言之,台商不致形成斷了線的風箏,而能成為台灣經濟實力之一環。另關於對大陸投資比例上限,亦應適度放寬,以利企業發展佈局。至於台商在大陸的個人所得稅應予豁免而台商利潤回流,不必立即徵稅,應可延緩俟分配股利時繳稅,以鼓勵為鼓勵台商利潤回流。同時,在人民幣走強,已成為區域貿易結算貨幣之際,允許人民幣掛牌買賣,建立有特色的區域金融中心。台灣必須以國際競爭的角度,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三、台商個體企業經營策略建議

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大環境的良窳當然會影響個體企業的生存發展,但是在大環境仍有不利因素的狀況下,企業仍可採取各項策略以突破大環境的限制,謀求最大利益,尤其在在全球化及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之下,企業經營已超越國家疆界及空間距離,所以只要策略運用得宜,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大環境的制約。

我們認為,當前台灣企業的經營已經無法再走純粹的代工路線,也無法再從事小規模的經營,必須一方面要提高技術層次,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另一方面擴大經營規模,提昇國際競爭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生存下去。我們具體的建議如下:

1. 強化公司治理,提升經營績效

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品市場中,有眾多的商機但也有潛在的風險,而企業經營成功與否就在於能否排除風險並抓住商機,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公司治理。如何強化公司治理以便加強管理效率、改善企業體質、並進而降低經營風險,就成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目標。現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強化公司治理已為舉世各國重視,但是公司治理貴在實踐,除了在實際經營層次增加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升經營績效之外,更重要的在道德層次增加管理人員的倫理觀念,以降低發生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的可能性,畢竟提昇管理人員的能力是可以透過訓練而達成的,但是要提昇道德水準,防止像美國恩龍(Enron)那樣的惡意掏空公司事件就必須要持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2. 時時洞察商機,隨時以客為尊

現代科技進步,產品隨時推陳出新,因此商品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變短。企業經營要隨時蒐集最新的資訊,注意科技的發展,以隨時洞察商機。另一方面,現代企業已不能光從事生產製造,而是要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導向,加強服務,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同時作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維繫並開創有關客戶。

3. 改變經營結構,朝「微笑曲線」兩端發展

由於工資的高漲,台灣今天的環境已不再適合勞力密集的製造代工型態,台商必須要提昇技術水準,朝施振榮先生所提出的「微笑曲線」兩端,也就是朝左端的研發創新,右端的行銷及建立品牌發展,並整合整個產業價值鍊,以提高附加價值。正如傳統製造業的窗簾業者億豐公司,目前是一個涵蓋台灣、大陸、美國的資源整合者。在產品的「價值鏈」:「『創新』→『研發』→『生產』→『銷售』→『行銷』→『儲運』→『零售』→『售後服務』」中,除零售和儲運外,億豐公司具備所有的機能,遠遠超過只作生產的同業,這使得這項產業的進入門檻大大提高,很難再有新進者,可說徹底改變了傳統產業低進入障礙的宿命[49]。億豐現已成為全球窗簾產業(Window Covering Industry)中的主要領導者,在固定尺寸百葉窗(stock size blinds)產銷量上居世界第一位,二○○三年全年營業總額達八十一億五千萬新台幣[50]。億豐公司成功的案例說明,即使是傳統產業,只要整合產業價值鍊,一樣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4. 國際策略聯盟,擴大經營規模

擴大經營規模,追求規模經濟,以降低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是企業主要的發展策略,而購併及策略聯盟更是企業近年快速擴張的常用策略。台商熟悉中國大陸經營方式並具語言優勢,而正好與國際企業進軍大陸的需求形成互補,台商可成為世界與大陸的橋樑,擴大經營規模,同時並可降低兩岸政治風險。

5. 佈局大陸,行銷全球

台灣地區由於土地及勞工成本高漲,製造、組裝與代工的利基已經流失,同時由於市場規模不大,研發及建立品牌的成本難以分攤,因此必須邁向國際,行銷全球,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土地及勞工成本低廉,且內銷市場廣大,足可成為台商「建立品牌的最佳練兵場」,台商又具語言文化相同優勢,因此台商在面對企業經營全球化的大趨勢,佈局大陸,善用大陸資源,不但可以壯大自身實力,並可據以邁向國際,行銷全球,擴張企業版圖,增加台商的影響力及能見度,提昇台灣國際競爭力。



柒、結語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前台灣經濟發展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s)就是最有機會善用大陸的人力、土地及資源成為自身發展的動力;而劣勢(Weaknesses)就是國內政治不穩定與兩岸關係的緊張;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及全球經濟區塊化的發展趨勢下,台灣若不能善用大陸的天然優勢,增加自己的發展機會(Opportunities),反而持續製造兩關係的緊張,陷台灣於戰爭的恐懼當中,那就是自己給自己製造威脅(Threats),此舉會使台商及外商出走,使台灣經濟徹底被世界經濟邊緣化。

我們誠摯呼籲政府當局,停止兩岸的對立與緊張,儘速恢復與對岸的協商,並進一步開放兩岸直航、簽署投資保障及租稅協議、加強兩岸的金融往來並開放台商回台上市等,為替台灣總體經濟開創和平穩定與安全自由的經營環境。至於台商方面,我們也期望台商能深耕台灣,佈局大陸,競爭全球,依據自身的條件,加強研發、採用最適策略、以顧客為導向、重視內部管理與公司治理並建立企業倫理,如此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中建立可長可久的企業根基。

兩岸經貿整合,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進一步成立兩岸經濟共同體,才能面對未來世界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攜手共同進軍世界,這才是兩岸當局造福兩岸人民的具體做法,也才是兩岸當局為兩岸後代子孫開創不朽根基的前瞻思惟。



捌、參考文獻

于宗先,《浴火中的台灣經濟》,(台北市:五南,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江丙坤,〈從台灣經濟看當前經濟問題與對策〉,《國政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二○○一年八月十七日,網址:/PUBLICATION/TE/090/TE-R-090-019.htm

江丙坤<中國之崛起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江丙坤先生於英國劍橋大學之演講,二○○三年十月。

高孔廉、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九十三年一月,頁一一六。

高孔廉、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對兩岸經貿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二○○四年七月,頁七十三。

劉兆玄,〈台灣要走出去才有前途〉,《遠見雜誌》,第二一三期,九十三年三月。

網址: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188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貿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二○○四年四月。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六年之概況及對我國之影響〉,二○○四年三月。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兩岸貿易情勢分析》,九十三年六月。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APEC部門別提前自由化(EVSL)對我整體經貿之影響與因應>,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託賴幸媛教授主持之研究報告,二○○○年六月。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六年之概況及對我國之影響》,二○○三年十二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二○○三年。

(本文原載於九十三年十一月六日管理大趨勢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東吳大學協辦





--------------------------------------------------------------------------------

[1] WTO Website, October 7, 2004: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2] 行政院主計處重要經社指標,九十三年十月六日。

網址: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4/econdexa.xls

[3]行政院主計處重要經社指標,九十三年十月六日。

[4]行政院主計處重要經社指標,九十三年十月六日。

[5]行政院主計處重要經社指標,九十三年十月六日。

[6]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次產業結構轉型的問題與挑戰》,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網址:http://udn.com/NEWS/OPINION/SOCIAL-FORUM/EC/1109090.shtml

[7]行政院主計處重要經社指標,九十三年十月六日。

[8]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Executive Yuan, R.O.C.,〈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03, p.p. 48.

[9] -2.2%是由-2.18%四捨五入而得。

[10]領先指標包括製造業新接訂單指數變動率、製造業平均每人每月工時、海關出口值變動率、M1B貨幣總計數變動率、躉售物價指數變動率、核發建築物建造執照面積七項。

[11]金融面指標包括貨幣總計數M1B變動率、直接及間接金融變動率、票據交換及跨行通匯總額變動率、股價指數變動率四項。

[12]詳見台灣證券交易所,近年每日收盤行情,九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網址http://www.tse.com.tw/exchange/daily.htm

[13]見〈一邊一國論,震撼荷包〉,《民生報》,二○○二年八月六日A1版焦點新聞

[14]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景氣概況新聞稿,九十三年九月。網址:

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ask=direct&topno=3&url=../page/pagetype11.jsp?page=107

[15]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景氣概況新聞稿,九十三年九月。網址: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ask=direct&topno=3&url=../page/pagetype11.jsp?page=107

[16]高孔廉、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九十三年一月,一一六頁

[17]見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國內生產毛額-依支出用途分,九十三年九月

網址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4/nis/p15.xls。

[18]見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國內生產毛額-依支出用途分,九十三年九月。

[19]見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國內生產毛額-依支出用途分,九十三年九月。

[20]見劉兆玄,〈台灣要走出去才有前途〉,《遠見雜誌》,第二一三期,九十三年三月。網址: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1880

[21]見行政院經濟部網站,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九十三年九月

網址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statistics/statistics01/reports/E08.xls

[22]高孔廉、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九十三年一月,一一六頁。

[23]見江丙坤先生演講資料,九十三年二月

[24]經濟部國貿局,《兩岸貿易情勢分析》,九十三年六月。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525&report_id=70209。

[25]二○○三年起IMD改變排名計算方式,以人口二千萬為界線,分為人口二千萬以上與人口二千萬以下二組,二組的經濟體分別比較,台灣被歸類為人口二千萬以上的經濟體。 另IMD二○○一年亦曾改變世界競爭力排名評比方式。

[26] 中時電子報,工商時報,〈WEF公布台灣經濟競爭力 升至全球第四〉,九十三年十月十四日,

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1+122004101400336,00.html

[27]詳見高孔廉、鄧岱賢。〈競爭力排名的迷思〉,《中國時報》,九十二年十一月一日A15版。

[28] 資料來源同註腳第二十六。

[29]台灣信用飆高的原因利率降低,信用大幅擴張,而商業銀行又大量發行信用卡及現金卡;至於物價,台灣目前是面臨通貨緊縮,因企業不願投資,當然也就沒有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這兩個指標對台灣未來總體經濟競爭力而言不見得是個好事

[30]詳見高孔廉、鄧岱賢。〈競爭力排名的迷思〉,《中國時報》,九十二年十一月一日A15版。

[31]WTO Website, October 7, 2004: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32]參考江丙坤於英國劍橋大學之演講,「中國之崛起對東亞經濟的影響」之內容。

[33]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網站,九十三年十月,網址:http://www.trade.gov.tw/region_org/region_index.htm/。

[34] 聯合報,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A10版

[35]詳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六年之概況及對我國之影響》,93年03月8日,網址:http://ekm92.trade.gov.tw/BOFT/OpenFileService2

[36]行政院大陸委員,《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表十,九十三年四月。

[37]行政院大陸委員,《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表十三,九十三年四月。

[38]行政院大陸委員,《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表十,九十三年四月。

[39] 依大陸對外公佈資料,實際到位金額計算。

[40]經濟部國貿局,《兩岸貿易情勢分析》,九十三年六月。網址:http://ekm92.trade.gov.tw/BOFT/web/report_detail.jsp?data_base_id=DB009&category_id=CAT525&report_id=70209。

[41]經濟部國貿局,《兩岸貿易情勢分析》,九十三年六月。

[42]經濟部國貿局,《兩岸貿易情勢分析》,九十三年六月。

[43]經濟部國貿局,《兩岸貿易情勢分析》,九十三年六月。

[44]行政院大陸委員,《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表七,九十三年四月。

[45]詳見工商時報社論,《著眼企業全球佈局,放寬台商返台上市》,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網址: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309/2003092301.htm

[46] 貿發網,國際市場簡訊,「根據『投資中國』雜誌公布大陸31省市及主要城市台商投資實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至2003年年中,台商赴大陸投資家數累計68,115家,網址:http://www.tdctrade.com/imn/chinese/04030401/investment010c.htm

[47] 財經頻道,〈12國成旅游目的地 中國游客欧洲之行近在咫尺〉,網址:http://finance.tom.com/1015/1016/20031125-30892.html

[48]行政院大陸委員,《兩岸經濟統計月報》,台灣經濟研究院編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印行,表二十,九十三年四月。

[49] 詳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李國鼎管理獎章得獎廠商具體優良事蹟陳述,網址:http://www.management.org.tw/o_prix_y/Default.asp?id=16&pgsoft=1,九十三年十月十二日,

[50] 詳見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介,九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網址:http://www.nienmade.com.tw/chi.htm

我國商業發展三項願景

本次會議擬定我國商業發展三項願景: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連鎖加盟運籌總部」、「華人電子商務亞太營運中心」、「亞太物流加值基地」;商業服務業發展2012年七項目標:包括增加連鎖加盟商業國際營運總部、電子商務營業額成長、增加研發經費投入、開辦企業排行躍進及增加就業機會。

針對大會設定之四項議題及一項特別議題,形成60項結論,歸納重點如下:一、【環境優質化】完善國內商業經營環境運用行政院服務業推動小組進行跨部會協調整合,賦予各部會產業發展任務,並將商業政策協調及法規鬆綁視為重要任務;挹注商業服務業相關研究與輔導及整合一定成長經費;加強商業服務業售後服務據點經營及顧客服務支援等後端人力之訓練,同時整合工業部門及理工背景人力應用於商業發展,強化人才引流,提升商業競爭力;協助企業健全財務結構及提供相關優惠貸款;建構商業國際化諮詢輔導與財務支援機制;建置商業創新知識服務(CIIS)體系,為各界提供專業、全方位知識服務;強化兩岸電子商務法制通溝與協調,推動成為華人電子商務亞太營運中心。

二、【資源系統化】發掘未來商業發展契機 研議推動地方政府與業者發展地方特色商圈,並給予獎勵補助;進行生活型態轉變脈絡的基礎研究,作為發掘商機及改變產業發展思維的基礎;建置輔導計畫,掌握「內容服務」、「網路硬體裝置」與「消費市場」的整體設計,導出跨產業新興業態的機會;持續提供並擴大創新研發輔導;輔導企業於營運環節中導入綠色商業發展模式,推動綠色商業之永續發展。

三、【服務創新化】提升商業競爭力 研議將服務業非技術創新發展的多種政策工具納入產業創新 條例;以集體行軍模式,協助連鎖加盟開拓海外市場;持續針對商業服務業科技創新模式進行研究,提供國內商業服務業導入科技應用之參考;整合產學研資源進行服務創新模式先導研究與實驗計畫;建立創新科技的試驗平台與服務體驗環境(Living Lab)。

四、【商業國際化】擴大商業經營國際化 聚焦具有國際化的商業與海外潛力市場(如大陸、印度、東南亞), 協助業者國際化;加強我國商業業者與國際交流,以建立經貿合作、投資與技術合作關係;考量不同業種業態適合的商業模式,推動台灣商業品牌發展策略;強化GATS四種出口模式拓展商業國際化的研究;協助商業服務業業者進行國際性的品牌鑑價,以利業者取得國際性融資進行國際化 。

五、【特別議題】掌握兩岸新局與後金融海嘯下的台灣商業新契機 利用台商佈局大陸生產基地的產業群聚與連結的優勢,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物流加值基地;研議鼓勵法人機構合併成立衍生公司,並設立海外據點,藉以就地提供我國商業服務業業者相關技術、顧問、諮詢等服務;提供平價優質產品,透過產業群聚政策,並運用軟性製造的概念,整合軟體和服務於製造中,創造產品特色與差異化的「比較優勢」;建置輔導計畫協助業者透過SOP將產業know-how標準化,將國內具一定規模之連鎖加盟品牌行銷至海外;掌握新興市場的拓展潛力,同時結合台灣製造業出口品牌,建構其銷售通路的擴張。

透過此次會議,針對商業發展願景、目標及推動策略,有了深入探討,也形成了共識,經濟部將即邀請相關單位進行細部討論,擬定具體工作計畫及推動時程,全力推動;同時為定期掌握我國及全球商業發展脈動,仍將每3年召開一次全國商業發展會議,檢視執行策略及推動成果,充分發揮本會議之功能。

經濟部服務業發展推動會報

會議閉幕由經濟部施顏祥部長主持,施部長致詞時表示,經濟部為推動服務業發展,已於本(98)年11月6日成立「經濟部服務業發展推動會報」,對於本次會議中所形成之各項共同意見,經濟部將以服務者、支援者的角色,主動出擊,積極擬定具體工作計畫及推動時程,並投入適當資源,全力支持與推動。

行政院吳院長致詞時表示,全球競爭所代表的是壓力,但同時也是一種機會,這次大會設定四化議題,緊扣政府重點政策及切合當前商業發展環境需求,政府與企業應通力合作,尤其要營造優質環境,讓商業服務業動起來,並強調負責人應具備前瞻的規劃、整合的能力及創新的作為三項特質及能力,同時也肯定經濟部成立服務業推動會報來推動服務業的決心與魄力,政府將全力支持發揮協調整合工作;吳院長最後也嘉勉並指示,國人對於行政團隊有高度的期許,而政府也責無旁貸,必須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展現高度的行政效率,以「臨深履薄」的態度忠誠地為國服務,把各項施政工作做到更好。


在兩項專題演講部分,均獲得與會一致共識與熱烈回響。

第一天由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以「台灣服務業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發表演說。吳校長表示:製造業是無中生有、服務業是與生俱來,消費是服務業非常重要的核心,由於服務業具有異質、不易辨識,易逝、不可分離以及易模仿、效果外溢等特質,並以「精緻生活 科技應用、系統連結 創新經營、知識基地 創意城市」作為策略回應及生動感人的案例分析,其中提及服務業應善用科技,可確保服務品質標準化,提升生活品質,但服務業科技化應與需求者合作與溝通,要運用適切科技而非尖端科技,此外,在創意城市方面認為,要讓台灣成為外人願意駐留、交流、創新與消費的國度,則要形塑創意城市、創造在地消費,最後,並以「服務業國際級 服務業知識化」作為未來服務業可以努力的思考方向。

第二天由誠品集團吳清友董事長以「企業經營創新理念」發表演說。吳董事長從品牌角度論述企業創新模式,誠品代表著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並將生命、事業與品牌結合,認為誠品是台灣社會集體的產出,並以每個事業都要從核心價值調整自己的策略定位,要利他、利己、利眾生,對社會、產業、顧客、股東、同仁受惠。未來商業的服務,要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發揮產業價值的競爭及存在必要性。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陸客在台消費 最愛買寶石、茶葉

中評社台北12月2日電(記者 康子仁)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舉行“掌握陸客加值要領,實現龐大潛在商機”研究成果發表,一共歸納大陸觀光客4類消費型態,其中以非自主性消費,購買寶石、茶葉和大理石數額最大,幾乎都可以達到全程購物點每人新台幣1萬元的消費目標。

商研院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一共找了28位導遊訪談,並且觀察了122位陸客的消費行為,做成這項研究。   商研院助理研究員李竺姮表示,根據歸納,陸客來台有4大類消費,第一類是旅遊紀念商品,但停留景點不長,例如故宮翠玉白菜,根據統計,到故宮的陸客當中,有62%購買翠玉白菜和單價不超過新台幣300元商品,平均單價新台幣1544元。

第二類是即時類,大陸觀光客因為好奇和嘗鮮,品嘗台灣當地水果和夜市小吃,平均單價新台幣169元,還有知名台灣點心和伴手禮等。

第三類為非自主性消費,在導遊的帶領下,在特定地點購買寶石、茶葉和大理石,選擇貼有旅行購物保障標誌之店家,幾乎都可以達成全程購物點以一人1萬元新台幣的目標。   第四類則是自主性消費,包括台灣的精品服飾、皮件、手錶、台灣品牌3C商品,由於消費商品種類分散、消費金額落差大,平均客單價新台幣7300元。

李竺姮認為,大陸觀光客消費受限因素,主要為非自由競爭市場,每人每天平均接待預算只有30到40美元;旅遊行程差異性不足,無法滿足不同陸客族群期待;對台灣了解太少,缺乏深度文化認同;消費時間與場域侷限,優質服務體驗缺乏等原因。

-------- 陸客入台年收益 推估新台幣169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2 12:04:37 “經濟部”商業發展研究院今天召開記者會,推估陸客來台一年收益為新台幣169億,和“觀光局”估算的金額中間有131億元的落差。(中評社 康子仁攝)

中評社台北12月3日電(記者 康子仁)馬政府上台後開放陸客來台,台“觀光局”預估陸客今年可望帶來新台幣300億收益,不過,“經濟部”商業發展研究院推估,實際金額大概只有169億,中間有131億元的落差。

商業發展研究院今天以“掌握陸客加值要領 實現龐大潛在商機”為主題召開記者會,副院長杜紫宸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他們找了28位導遊訪談,再加上實際觀察122位陸客的購物行為,做出這項推估資料。

商研院指出,根據“觀光局”統計,今年1到10月抵台旅客353萬,在金融海嘯影響下,全世界旅客平均降低7%,但是台灣不降反升,比去年增加12個百分點,主要的原因為來台陸客高達76萬,比去年增加將近2倍,估計今年陸客人數逼近90萬,超過兩岸政府預定目標。

商研院表示,根據“觀光局”推估,今年來台陸客達到90萬人次,以觀光目的來台48萬人次,每人平均停留8天7夜計算,觀光團體收益可以達到新台幣300億。但是商研院推估,今年陸客觀光團體收益只有169億,兩者相差131億。

2010年亞太商業發展趨勢論壇

人文薈萃的台灣,在大環境成熟之際,潛伏已久的服務脈動,即將閃耀發光。在全球化的動態競爭環境中,亞洲市場夾帶著經濟成長快速且兼具龐大市場規模的優勢競逐全球市場,也成為了深具成長潛力的主要新興市場。面對隱藏無限可能的未來,要能在此新興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除了階段性商機,更必須整合區域性資源進行長期布局。

在極具成長潛力的亞洲新興市場中,其文化、生活型態、乃至於消費需求均呈現巨幅差異,絕非複製現有商品與服務模式即可存活於市場中,唯有能夠掌握此市場中的需求特性,才會是企業致勝關鍵。而對於亟欲掌握亞洲市場脈動的國際企業而言,具有多元文化交匯且位居亞洲地理中心的台灣,即扮演了舉足輕重的橋樑角色。

2010年1月6日~1月7日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將以此論壇為平台,邀請歐美地區知名市場研究專家與學者,藉由長期深耕於市場研究之專家學者專題分享,解讀亞洲新興市場消費者的生活型態及市場發展趨勢,並探討在東亞新興市場群強環伺下,台灣應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讓與會者在專家學者的解析中,深入了解潛藏在此市場中的無限商機與市場價值,為每位與會者掌握未來發展契機,開拓各界對商業服務業未來發展的新視野。

議程
第一天 2010年01月06日(星期三)
場次 議程/ 講者/ 評論人
08:45~09:15 報到
09:15~09:35
開幕致詞 經濟部 林聖忠次長 (邀請中)
商業發展研究院 司徒達賢董事長
09:35~10:55
專題演講(I ) 主題: Service in the Age of Anarconomy
演講者: Mr. Axel Olesen, Managing Director, Copenhagen Institute for Future Studies, Denmark
評論人: 徐木蘭 講座教授,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10:55~11:10 休息時間 coffee break
11:10~12:30
專題演講(II) 主題: Growing the Service Sector - Lessons from London
演講者: Mr. Charles Burton, Director, Oxford Economics, United Kingdom
評論人: 陳添枝 教授, 台灣大學經濟系, 前行政院經建會主委
12:30~14:00 午餐時間
14:00~15:20
專題演講(III) 主題: The Service Science Impetus to the Service Economy: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spective
演講者: Dr. P. K. Kannan, Chair of Marketing,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評論人: 溫肇東 教授,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15:20~15:40 休息時間 coffee break
15:40~17:00
專題演講(IV) 主題: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Thought Society
演講者: Mr. Mats Lindgren, CEO, Kairos Future, Sweden
評論人: 杜紫宸 資深研究員兼副院長, 商業發展研究院
第二天 2010年01月07日(星期四)
場次 議程/ 講者/ 評論人
08:30~09:00 報到
09:00~10:15
專題演講(V) 主題:台灣餐飲產業之雙品策略— 提升服務品質,創造服務品牌
演講者:蕭嬋 博士,兼任研究員,商業發展研究院
評論人:許士軍 講座教授,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10:15~10:45 休息時間
10:45~12:00
專題演講(VI)
主題: 商業領軍,服務創新— 庶民產業營運模式新亮點
演講者: 李希敏 研究員,商業發展研究院
評論人: 李仁芳 教授,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12:00~13:30 午餐時間
13:30~14:45
專題演講(VII) 主題:解讀大陸多元消費現象─ 5座城市消費行為透析
演講者:李竺姮 研究員,商業發展研究院
評論人:周添城 講座教授,醒吾技術學院會計資訊系

14:45~15:15 休息時間
15:15~16:30
專題演講(VIII) 主題: 放眼全球,邁向國際─連鎖型零售業海外發展的挑戰與契機
演講者:晏世偉 博士,研究員,商業發展研究院
評論人: 童至祥 執行長, 特力集團



線上報名

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精采實錄 「網路與大陸 是最好的創業路」

摘自遠見雜誌

當天下午2點,圓山飯店10樓長青廳內,三人難得齊聚一堂,分享李開復成立創新工場緣由、科技業最新趨勢等主題。這是繼9月7日,李開復在郭台銘、劉宇環陪同下,一起在北京清華科技園區對外宣布成立「創新工場」之後,首次在台亮相。

未來五年,創新工場計畫投入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8.5億元),鎖定電子商務、行動上網、雲端運算三大領域,培育新一代的高科技企業。
在華人科技界一向呼風喚雨的郭台銘,和李開復相識18年,讚譽有加地說,「他不只是年輕人工作與心靈導師,也是像我這樣中老年企業家的經營導師。我每次都會向他請益科技界最新趨勢。他的名字,其實就意謂開始復興中華網路科技。」

郭台銘並透露,李開復在台灣開設創新工場的時程,已經記在他的行事曆上了,但他不方便說,可能擔心又一堆人投了履歷。
最後,李開復也很幽默地以劉宇環、郭台銘兩人的名字做文章,感謝他們。他說,劉宇環是,「宇」宙裡最好的創投者,給他一個好的創業「環」境,他會珍惜;郭台銘則是一位熱愛「台」灣的企業家,給他的幫助,他也會「銘」記在心。 短短一個小時論壇,三人妙語如珠,現場笑聲不斷。以下為此次重點摘要:

創新工場總裁 李開復:
兩岸人才各有千秋,互補性高
從科技、資本、及人才三大機會來看,現在,正是大陸最好的創業時機。 在科技發展方面,現有電子商務、行動上網、雲端運算等三大趨勢發展。其中,電子商務在大陸,才剛起跑,未來將有200倍的成長機會;而雲端運算,則要清楚自己的角色,要給客戶價值。
在資本方面,大陸整個創投界,一直有個缺口,就是初期投資者太少了,因此我選擇成為大陸的超級天使投資者,在新創公司創立的初期,就挹注資金,並且提供了專業協助。
最後,在人才部分,大陸人才濟濟,創新工場成立第一天,就收到7000多封履歷表,現在累計已有4萬多封,但未來只打算錄取40名,這些人以工程師為主。 我們要找的則是兩種人,每週工作要80個小時,不是開玩笑,是真的。其一是優秀的工程師,必須是非常厲害,至少寫過十萬行的程式碼,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可以抵上一般人的好幾十倍。

另一是,創業者。不會只經由應徵找人,還要透過各種渠道主動尋找,例如朋友引見、他人推薦等,除了專業之外,在個人特質方面,必須具備渴望、自信、堅韌、以及判斷力。
兩岸人才在許多部分,各有千秋。台灣年輕人在創業方面,沒有大陸飢渴。從某些方面來看,是好的,會比較理性。但大陸年輕人卻會更努力、更打拚,希望成功。
台灣年輕工程師思路清楚,因為教育普及,基礎養成扎實。國際企業一下單,台灣可以馬上做出來。
但大陸青年嗅覺靈敏,對於巿場更有敏感度。或許因為大陸巿場很大,加上對於創業成功的欲望很強,所以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公司動作非常迅速成功。但很多美國了不起的網路公司,到了大陸,因為無法準確掌握當地需求,反而都不成功。
因此,兩岸青年其實非常有互補性。進入未來,一定是硬體加軟體,再加網路;一定是分析能力加上執行能力,再加上敏感嗅覺。兩岸華人合作,一起打造真正了不起的公司。

鴻海集團總裁 郭台銘:
善用網路經濟,電子商務將走紅
大家應該認同,下個50年將是網際網路經濟時代。在我來看,網路的發明代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正創造許多新商業模式。
多年前,我在台灣的一場演講,曾提出,網路經濟有三個特色。 首先,如虎添翼。如果你的企業本身是老虎,加上網路這雙翅膀,就是一隻飛虎;但如果本身是隻老鼠,加上翅膀,就只是蝙蝠。
一隻老虎每天行走的距離是400公里,大陸吉林的老虎,到不了上海吃人。但有了翅膀之後,就可以飛到上海,接著再回吉林睡覺。
其二,無遠弗屆。距離不再是問題,而是商機,任何商品可以全世界比價、下單,而且找尋全球資訊,也可透過網路找到。
其三,虛擬實境。在初期網路經濟時代,大都眼睛看的、耳朵聽的,例如DVD,或音樂。未來,虛擬實境與電子商務結合,可能在網路上一按,泡麵就到你手上。
富士康正在設計一項產品,透過網路買披薩或泡麵,能聞到味道,預估未來幾年內就能做到。
電子商務將會大行其道。法國正因擔心電子商務影響實體通路銷售,導致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店家生意不好,研擬法令禁止名貴包包、衣服、飾品在網路上銷售的比例。
傳統的銷售,有區域限制,但電子商務沒有,尤其新世代年輕人從小就接觸網路,等到他們成長後經濟實力變強,這部分的商機無窮。
年輕人應把華人世界當舞台 因此,科技硬體製造的鴻海,在網路時代,肯定不能缺席。鴻海將透過創新工場,持續在華人地區進行高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及養成,讓更多有創意及創新思惟的華人,透過創新工場,及鴻海提供的硬體平台,實現理想。
創新也能變成「工場」(工廠諧音),只有開復這種大師級的人,才能有這些觀念和構想。什麼模式能夠像工廠一樣,複制大量人才、創意,但每個產品又不一樣,這就是創新工場獨特之處。
開復的血液裡一直在想,如何將科技與華人年輕人結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如同他的名字一樣,「開創復興中華網路科技時代」。 創業成功要經過四個階段,從創意形成、落實創意、經過巿場檢驗、到拓展公司營運版圖等。其中,創新工場關注的是,前兩個階段,而鴻海則可以在後兩個階段,提供協助。
鴻海加入創新工場,不單只是提供資金,而是可以提供一個完整的實驗平台,給創業團隊。
如同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當中所提到的,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最後,再用智慧分辨兩者不同。
大家都以為鴻海只做硬體,是個OEM,但鴻海走的是創新設計製造(IDM,Innovation Design Manufacture)。
例如,鴻海模具軟體,不能講世界前茅,但絕不差。 又例如,微軟所提的三螢(電腦、電視、手機)一雲(雲端運算),鴻海早已耕耘多年,但不方便說,只因沒有品牌。
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以開一家咖啡廳為滿足,應該更有雄心壯志,不要有島國思惟。
很久以前,我在香港一個論壇,遇見荷蘭銀行的總經理,他告訴我,荷蘭很小,土地常淹水,從小教育就告訴年輕人,要把世界當舞台,所以有了荷蘭航空、荷蘭銀行、鬱金香、飛利浦,甚至台灣都被荷蘭統治過。
台灣年輕人不用妄自菲薄。只要把華人世界當作舞台,具有企圖心和執行力,就會有幾百個、幾千個李開復出現。

中經合集團董事長 劉宇環:
提供附加價值,引進創投模式
創投要能成功,最關鍵的是提供附加價值。1980年代,台灣科技業發展成功,除了科技大老李國鼎高瞻遠囑、詳細規劃之外,引進創投模式也是關鍵之一。
創投提供新創公司資金、技術、及管理專業,可以協助企業走得更穩更久。我在1985年,響應李國鼎號召,從美國矽谷返台創業,1987年正式成立國際創投,是國內第二家創投公司。
之後,同樣的模式也引進中國大陸。1996年,我從國際創投離職後,自立門戶,成立中經合創投集團,就是「中國經濟合作」的簡寫,希望促成兩岸三地在經濟進一步合作的目標。 而大陸創投,從1995年發展至今,成長到將近700家創投,規模不小。
現在,更是中國大陸最好的創業時機,我日前才剛和美國朋友聊天,不少人都希望趕快搬到大陸,分享這波經濟高成長帶來的龐大機會。
近幾年來,全球資金源源不絕注入大陸,但創業者缺少管理經驗、欠缺初期資金、以及難以吸引卓越技術管理人才,而創新工場,剛好填補其中空白。
創新工廠是一個結合「財」與「才」的全新商業模式,也就是天使投資,加上創新產品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的風險投資新模式,非常值得期待,將會影響未來華人創投界的營運模式。
我深信,創新工場的模式能夠啟發整個大陸風險投資行業的研發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甚至影響整個技術類公司在中國的創新成長模式。

2009全國商業發展會議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由經濟部主辦的「2009全國商業發展會議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表示,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全世界經濟發展正面臨快速變遷,迎接新局面、新趨勢的此刻召開會議,意義尤其重大。台灣服務業占我國GDP約七成,因此政府應訂定發展主軸,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協助民間企業發展,顯得格外重要。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要提高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商業服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例如在台灣被視為傳統產業的食品製造業,在赴中國大陸投資後成為一項大產業,就是因為完全掌握從製造到行銷的流程,靠品牌與行銷創造價值,因此若能讓商業服務也成為製造業的一環,就能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力。

副總統表示,商業服務的現代化需要四個發展面向的相互配合:一、「環境優質化」,修訂相關法令規章,以符合現代社會發展;二、「資源系統化」,跨領域資源的整合;三、「服務創新化」,不斷製造產品的差異性,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四、「商業國際化」,國內市場成長有限,國際市場商機無限。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目前中國大陸面對國際市場上針對性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他們的經濟政策已修正為發展內需市場,而台灣具備了打進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優勢,因此政府正積極推動與對岸談判,簽署經貿合作架構協議(ECFA),先掌握中國內需市場,進而進軍國際市場。

副總統指出,目前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正就如何提升服務業現代化進行研商討論,期能提出具體有效的政策,協助經濟部等相關部會積極推動。副總統說,商業服務業的現代化是面對兩岸新局面、國際市場快速變遷及國家經濟發展轉型時的重要課題,因此政府與產業界應集中力量,一起努力推動,讓台灣的優勢條件與經濟戰略地位得以充分發揮,進一步帶動台灣的商業發展。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以「台灣服務業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進行專題演講,吳思華說,未來創業成功的模式,必須重視消費者實際需求,並結合核心技術研發與高感性的設計,建立與消費者直接互動管道,建構競爭者短期內無法模仿的營運模式,才有機會成為產業中最亮眼的未來之星。

這次大會以「引領新趨勢、啟動新商機、邁向新紀元」為主軸。議題內容的規劃,除了檢視目前台灣商業發展問題以及年全國商業發展會議結論執行情形外,也按照馬、蕭「產業再造」及「全球連結」的政見,檢驗如何改善國內商業經營環境、發掘未來發展契機、提升競爭力以及擴大經營國際化等,針對「環境優質化」、「資源系統化」、「服務創新化」以及「商業國際化」等四大中心議題討論。

梁國新(經濟部次長)■
面對金融海嘯後的新局勢,未來有許多商業新契機等著去實踐,但是須先突破我國商業發展的限制,才可以進一步掌握未來商業發展的契機。
目前影響我國商業發展有幾個問題點,首先是我國的內需市場胃納有限,商業在國內市場發展規模已日趨飽合。其次是我國商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僅家數眾多且規模小,對產業發展的動態較難確實掌握,也常會陷入低價競爭的策略,不利於廠商長期發展。第三是目前台灣品牌仍以製造業為主,相較在投入商業服務業的品牌發展上,仍有待加強。第四是我國商業服務業就業者大多以低階工作為主,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高階經營人才。第五是我國多數商業服務的業者,經營模式仍以傳統型態為主,科技應用程度仍嫌不足。第六是產業關聯性薄弱,不利產業間的帶動發展。
台灣未來商業發展的機會有幾個方向,包括市場需求型態轉向平價優質,提供利基型產品創新的新市場需求。市場成長動能轉向新興市場,提供台灣品牌發展的新市場及競爭腹地,另外,挑戰性方面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如教育訓練、銀髮族、綠色商業等。產業重組與洗牌效應,透過併購或策略聯盟擴大產業規模,強化跨產業合作與串聯,形成商業聚落,以及建立台灣商業品牌價值。產業分工與供應鏈變化,加強台灣物流業、批發及零售業、連鎖加盟等業的發展,進而開拓更廣大市場的空間。
透過優質化、系統化、創新化、國際化與後金融海嘯檢視,目前企業面對國際競爭時,應加強基礎建設、健全營運環境、提升與國際接軌的能力,為提升服務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今年即將召開的全國商業發展會議,將檢討過去、展望未來,重新找出我國商業發展的定位與價值,並開創就業的多元管道,以提升生活品質與競爭力及發掘新興服務產業,且建構商業發展藍圖。

■張平沼(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
台灣過去產業發展為重工輕商,但是實際上10多年來,台灣商業服務的產值不斷上升,目前GDP比重已達70-73%,經濟型態已改變,因此,在三年多前,我曾當面請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重視商業的發展,獲得首肯並成立了商業發展研究院,目前已正式運作一年多。
過去政府對於工業發展不遺餘力,早期的傳統工業區,接下來竹科、中科、南科以及雲林、彰化等地都有設立科學園區,促成台灣生產事業發展順利且有不錯成績。反觀商業沒有政府特別的加持,期望政府能主動輔導,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以觀光據點為例,政府多加投入,形成商圈可增加就業機會,此外,台灣擁有很好的醫療及美容體系,透過醫療觀光的推動,吸引包括中國等國外高消費族群來台灣觀光,精緻農業也是如此,農委會多輔導具有規模的觀光?園。
從前出國看到made in Taiwan的商品為便宜貨,後來成為高級產品,這在生產事業方面做到了,也期望將商業服務注入served by Taiwan如同made in Taiwan一般受到肯定。目前政府正推動六大新興行業,裡面有生產事業,但大部分仍為商業行為,如觀光、文化創意、醫療照護、樂活農業、物流、資訊也都是商業模式。
明年將實施產業創新條例,不僅工業創新,商業也要創新,如獎勵業者品牌行銷,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韓國、日本等國為例,將工業及商業是分不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台積電將生產晶圓產品交給顧客,製作出電子產品,屬於服務業。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曾指出,宏碁是服務業,另外,賣機器的售後服務等,也都是如此界定。
政府主管工業的單位是經濟部工業局,主管商業單位是商業司,依政府組織層級來看,局是獨立發展單位,司是幕僚單位,商業司只是商業登記,加上受限人力,未有管理及輔導之責,但目前商業多元化,實有必要提升商業司的位階為商業局,以提升全國商業的服務水準及競爭力。
■司徒達賢(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不完全是資金、招牌、形象等問題,最關鍵的是「人」,尤其是要重視「人才培訓」。
以台灣的連鎖店為例,認為中國大陸充滿商機,評估在台灣100家足夠了,但在中國至少1,000家起跳,資金人才的來源就有問題,服務業沒有產品,來自採購、運輸、品管、人員培訓、安全衛生等體系,因此,服務業的差異性,來自人、制度、流程,以及人的能力、人的水準、人的團隊、人的系統要好,才能永續經營,其中,中間的人才為組織的腰力,以打球為例,手、腳沒有多大有用,腰力則將上面階層的策略想法,落實為執行力,才是最關鍵的所在。
製造業不管是管理什麼樣的產品,管理上都差不多,但服務業不一樣,每一個行業如百貨公司、餐飲連鎖、物流等,不同樣的行業管理都不一樣,業務特性形形色色,所有決策牽涉到專業、產業特色等。世界先進企業發展很好的制度叫做「內部培訓」,不是將高階層擁有的經驗,講給大家聽,而是將大家經驗作決策,寫成個案,至於學校討論個案為討論別家或外國甚至10年、20年的個案,只能教原則,與實務有一段距離。
目前商研院推動個案計畫,以各家公司量身訂做的個案作輔導,透過公司部門菁英的討論,加上高層傳達寶貴經驗,優秀的人可脫穎而出,此方式為經驗的傳承,也促成部門共識的形成。商研院自今年2月開始與企業合作,已有100多件個案,並有18家企業獲得頒證,提供個案分享經驗,也期望個案的經驗,在所有的企業實施,讓更多企業寫下寶貴的個案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