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簽署FTA及市場開放為兩大挑戰與機會

我國參與東亞經濟整合
--簽署FTA及市場開放為兩大挑戰與機會

【記錄:記者徐碧華、張義宮】
台灣與亞洲的連結正要踏出第一步,就是和中國大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面對東亞經濟整合趨勢,本報與經濟部經貿談判辦公室邀產官學代表座談,深度討論台灣應有的作為。


時 間:98年12月16日

主持人:張正(經濟日報副總編輯)

與談人:(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健全(中經院副院長)

呂曜志(台經院副研究員)

周能傳(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

黃偉基(紡拓會秘書長)

黃博治(東穎惠而浦公司董事長)

記 錄:記者徐碧華、張義宮

攝 影:記者陳立凱


周能傳:

談到東亞經濟整合,台灣的挑戰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加入整合,也就是要去洽談經濟整合的協議或協定;另一個是國內市場開放,加入經濟整合意味彼此開放市場,東協除了新加坡外都以農業為主體,必然會要求我國開放農產品市場。

現階段談整合以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為主,但我國要以簽署FTA模式加入東協經濟整合有困難,因為洽簽的兩張門票我們都沒有,第一張是要與東協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第二張是加入東協峰會(ASEAN SUMMIT)。

東協不是一個均質化的組織體,個別國家的發展與自由化程度不同,參差不齊,例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展與自由化程度較高,柬埔寨與緬甸就較低,各國產業發展程度、內需市場規模與消費能力有差異,台商在各國的布局和需求也不相同,所以與整體東協洽簽一個FTA,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各個擊破、化整為零」比較可行,這其中最有可能和台灣簽FTA的是新加坡。也不是要和所有的國家都簽一步到位的FTA,可以針對台商需求較高、又與市場開放無關的項目來談,例如投資保障、避免雙重課稅、貿易便捷化或關務合作等,一點突破再逐步擴散。

談經濟整合,我們現在看的都是可以去攻占人家多少市場,但倒過來,也要來看國內市場開放給人家的課題。最大的挑戰在農產品的開放。

依據WTO(世界貿易組織)規範,區域經濟整合,例如FTA,必須包括絕大部分貿易自由化(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 SAT)。東協國家除新加坡以外,其餘國家的農產品均有出口實力,尤其在台灣十分敏感的稻米,如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方一定會和我們談農產品市場開放。另外,國內部分工業產品對東協國家開放國內市場,亦會有相當程度的衝擊,例如汽車、紡織成衣等。

王健全:

新加坡已經明白表示,兩岸未簽署ECFA,他們要和台灣簽FTA有困難,所以ECFA的簽署是加入東亞經濟整合的第一步。

但有了ECFA之後,如果台灣經濟實力轉弱,也會減低加入東協的機會。台灣的經濟實力一定要再增強,去「創造被需求的角色」,才能去說服東協各國,有台灣的加入,對亞洲的經濟影響是正面。

若干統計數據可以說明台灣在東協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沒有理由被東協排拒在外。從1970年至今,經過投審會審查出去的,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金額達800億美元,居外資的第七位;在越南投資200億美元,居外資的第一位;在印尼投資138億美元,居第八位;在泰馬投資金額各超過百億美元。

去年東協加三出口到台灣,占了台灣進口市場的57.05%,一半以上。

除了投資、貿易外,台灣還可以提供東協國家技術、管理上的協助,有助於縮短東協國家的學習曲線。

ECFA應該是台灣的短中期策略,而非長期策略。ECFA的優點為何?它是台灣鞏固中國大陸市場的策略,大陸含香港占台灣出口市場的四成,此一龐大市場需要鞏固。

其次,除了製造業,還有服務業的市場,台灣服務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國內市場太小,大陸市場可補不足。2000年時,大陸的零售業市場是台灣的三倍,如今已是15倍。

根據全國商業會議的報告,發覺台灣的服務業人才需求和世界趨勢有明顯的不同,全世界需求高階人才,台灣服務業卻需求低階人才,反映出台灣服務業的升級轉型速度太慢。

ECFA並非萬靈丹,但台灣可以藉ECFA來調體質,讓自己的經濟實力更強大。東協宣布要加一至今,東協在大陸市場的市占率不過上升一點點,反之,大陸在東協市占率卻節節上升。所以,加入經濟整合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得靠自己的努力。

【2009-12-28/經濟日報/A14版/座談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