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更多投資救不了服務業

【社論】
行政院主計處預測今年超額儲蓄將達1.4兆元的歷史新高,超額儲蓄率11.01%,也會是22年來最高。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指出,服務業投資不足乃是超額儲蓄持續升高的原因,政府應一改過去一味重視製造業投資,轉向重視服務業投資。此分析雖有點道理,但若政府不了解服務業既有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貿然增加投資可能成效不彰。

服務業既有的成就可能高於政府官員和一般人的印象。經濟部長施顏祥日前在全國商業發展會議中說:「過去台灣產業重點是製造業,就像是單引擎飛機;要飛更高、更遠、更快,就該有二具引擎,台灣未來另一具引擎就是服務業。」若看統計數學,過去服務業更像是經濟的引擎。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在1986年僅約50%,現在卻增加到70%,而同期間製造業的比重則由37%掉到23%。這表示過去20多年間服務業的成長率高於全經濟,而製造業卻低於全經濟。換言之,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遠高於製造業,把製造業說成是過去的單引擎,恰暴露長期忽視服務業的心態。

服務業占經濟的70%,和先進國家相當,乃是表示未來服務業比重能進一步提高的程度很有限;因而服務業未來長期成長率不可能比經濟成長率高太多。所以服務業未來的發展重點可能不在於產值的大幅成長,而在於內容和品質必要的改變。只想以增加投資來提高服務業成長率,恐怕會走錯方向。

其實目前服務業投資並不必然太少。常有人指出,製造業用了我國一半的投資或固定資本形成,卻只創造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毛額,而占經濟比重近製造業三倍的服務業卻得到較少投資,證明我國投資太偏向製造業。然而我國目前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多為資本密集產業,所以製造業每元產值所需的固定資本必然較多,上述數字並不足以判定製造業的投資相對太多,或投資在製造業是不值得的。

也有人認為製造業投資占其國內附加價值的比重長期在30%左右,甚至略有增加,但服務業這項比例都由1988年的10%降到2007年的5.7%,而主張服務業投資嚴重不足或萎靡不振。但這是因為20年前服務業年成長逾12%,而近幾年卻不到5%,成長減緩自然不需那麼多投資。

製造業產品只要成本夠低而全球市場夠大,我們就可以靠增加投資而增加生產和銷售。因此發展製造業的經驗,讓很多人以為,服務業也可以藉增加投資而提高生產和成長率。然而服務業內銷的部分若需求不增,增加投資和生產只會造成過度的競爭和浪費。台北市百貨公司和大賣場的密度已是東亞最高,但人民真正得到服務並不見得改善多少,而是很多小型零售業關門了。所以內需型服務業若要進一步擴大,絕非只靠投資,而是要提高品質,並找出更多國人想要而仍未充分得到的服務。民進黨執政時曾推展提昇生活品質產業和技術服務業等具體方向,值得現任政府參考。

至於服務業出口的部分,我們一定要先有能力在國際上競爭才能夠發展。這次全國商業會議提出了「全球連鎖加盟運籌總部」、「華人商務亞太營運中心」,以及「亞太物流加值中心」三大願景,都著眼於出口而非服務國內人民和廠商。而這三大願景除了名稱更長之外,基本上和以往失敗的亞太營運中心口號無殊,若不先認真評估我們是否真有能力,只憑好聽的目標投資想也難逃失敗。



【2009-12-20/經濟日報/A2版/投資大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