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2009全國商業發展會議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由經濟部主辦的「2009全國商業發展會議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表示,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全世界經濟發展正面臨快速變遷,迎接新局面、新趨勢的此刻召開會議,意義尤其重大。台灣服務業占我國GDP約七成,因此政府應訂定發展主軸,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協助民間企業發展,顯得格外重要。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要提高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商業服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例如在台灣被視為傳統產業的食品製造業,在赴中國大陸投資後成為一項大產業,就是因為完全掌握從製造到行銷的流程,靠品牌與行銷創造價值,因此若能讓商業服務也成為製造業的一環,就能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力。

副總統表示,商業服務的現代化需要四個發展面向的相互配合:一、「環境優質化」,修訂相關法令規章,以符合現代社會發展;二、「資源系統化」,跨領域資源的整合;三、「服務創新化」,不斷製造產品的差異性,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四、「商業國際化」,國內市場成長有限,國際市場商機無限。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目前中國大陸面對國際市場上針對性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他們的經濟政策已修正為發展內需市場,而台灣具備了打進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優勢,因此政府正積極推動與對岸談判,簽署經貿合作架構協議(ECFA),先掌握中國內需市場,進而進軍國際市場。

副總統指出,目前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正就如何提升服務業現代化進行研商討論,期能提出具體有效的政策,協助經濟部等相關部會積極推動。副總統說,商業服務業的現代化是面對兩岸新局面、國際市場快速變遷及國家經濟發展轉型時的重要課題,因此政府與產業界應集中力量,一起努力推動,讓台灣的優勢條件與經濟戰略地位得以充分發揮,進一步帶動台灣的商業發展。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以「台灣服務業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進行專題演講,吳思華說,未來創業成功的模式,必須重視消費者實際需求,並結合核心技術研發與高感性的設計,建立與消費者直接互動管道,建構競爭者短期內無法模仿的營運模式,才有機會成為產業中最亮眼的未來之星。

這次大會以「引領新趨勢、啟動新商機、邁向新紀元」為主軸。議題內容的規劃,除了檢視目前台灣商業發展問題以及年全國商業發展會議結論執行情形外,也按照馬、蕭「產業再造」及「全球連結」的政見,檢驗如何改善國內商業經營環境、發掘未來發展契機、提升競爭力以及擴大經營國際化等,針對「環境優質化」、「資源系統化」、「服務創新化」以及「商業國際化」等四大中心議題討論。

梁國新(經濟部次長)■
面對金融海嘯後的新局勢,未來有許多商業新契機等著去實踐,但是須先突破我國商業發展的限制,才可以進一步掌握未來商業發展的契機。
目前影響我國商業發展有幾個問題點,首先是我國的內需市場胃納有限,商業在國內市場發展規模已日趨飽合。其次是我國商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僅家數眾多且規模小,對產業發展的動態較難確實掌握,也常會陷入低價競爭的策略,不利於廠商長期發展。第三是目前台灣品牌仍以製造業為主,相較在投入商業服務業的品牌發展上,仍有待加強。第四是我國商業服務業就業者大多以低階工作為主,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高階經營人才。第五是我國多數商業服務的業者,經營模式仍以傳統型態為主,科技應用程度仍嫌不足。第六是產業關聯性薄弱,不利產業間的帶動發展。
台灣未來商業發展的機會有幾個方向,包括市場需求型態轉向平價優質,提供利基型產品創新的新市場需求。市場成長動能轉向新興市場,提供台灣品牌發展的新市場及競爭腹地,另外,挑戰性方面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如教育訓練、銀髮族、綠色商業等。產業重組與洗牌效應,透過併購或策略聯盟擴大產業規模,強化跨產業合作與串聯,形成商業聚落,以及建立台灣商業品牌價值。產業分工與供應鏈變化,加強台灣物流業、批發及零售業、連鎖加盟等業的發展,進而開拓更廣大市場的空間。
透過優質化、系統化、創新化、國際化與後金融海嘯檢視,目前企業面對國際競爭時,應加強基礎建設、健全營運環境、提升與國際接軌的能力,為提升服務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今年即將召開的全國商業發展會議,將檢討過去、展望未來,重新找出我國商業發展的定位與價值,並開創就業的多元管道,以提升生活品質與競爭力及發掘新興服務產業,且建構商業發展藍圖。

■張平沼(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
台灣過去產業發展為重工輕商,但是實際上10多年來,台灣商業服務的產值不斷上升,目前GDP比重已達70-73%,經濟型態已改變,因此,在三年多前,我曾當面請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重視商業的發展,獲得首肯並成立了商業發展研究院,目前已正式運作一年多。
過去政府對於工業發展不遺餘力,早期的傳統工業區,接下來竹科、中科、南科以及雲林、彰化等地都有設立科學園區,促成台灣生產事業發展順利且有不錯成績。反觀商業沒有政府特別的加持,期望政府能主動輔導,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以觀光據點為例,政府多加投入,形成商圈可增加就業機會,此外,台灣擁有很好的醫療及美容體系,透過醫療觀光的推動,吸引包括中國等國外高消費族群來台灣觀光,精緻農業也是如此,農委會多輔導具有規模的觀光?園。
從前出國看到made in Taiwan的商品為便宜貨,後來成為高級產品,這在生產事業方面做到了,也期望將商業服務注入served by Taiwan如同made in Taiwan一般受到肯定。目前政府正推動六大新興行業,裡面有生產事業,但大部分仍為商業行為,如觀光、文化創意、醫療照護、樂活農業、物流、資訊也都是商業模式。
明年將實施產業創新條例,不僅工業創新,商業也要創新,如獎勵業者品牌行銷,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韓國、日本等國為例,將工業及商業是分不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台積電將生產晶圓產品交給顧客,製作出電子產品,屬於服務業。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曾指出,宏碁是服務業,另外,賣機器的售後服務等,也都是如此界定。
政府主管工業的單位是經濟部工業局,主管商業單位是商業司,依政府組織層級來看,局是獨立發展單位,司是幕僚單位,商業司只是商業登記,加上受限人力,未有管理及輔導之責,但目前商業多元化,實有必要提升商業司的位階為商業局,以提升全國商業的服務水準及競爭力。
■司徒達賢(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不完全是資金、招牌、形象等問題,最關鍵的是「人」,尤其是要重視「人才培訓」。
以台灣的連鎖店為例,認為中國大陸充滿商機,評估在台灣100家足夠了,但在中國至少1,000家起跳,資金人才的來源就有問題,服務業沒有產品,來自採購、運輸、品管、人員培訓、安全衛生等體系,因此,服務業的差異性,來自人、制度、流程,以及人的能力、人的水準、人的團隊、人的系統要好,才能永續經營,其中,中間的人才為組織的腰力,以打球為例,手、腳沒有多大有用,腰力則將上面階層的策略想法,落實為執行力,才是最關鍵的所在。
製造業不管是管理什麼樣的產品,管理上都差不多,但服務業不一樣,每一個行業如百貨公司、餐飲連鎖、物流等,不同樣的行業管理都不一樣,業務特性形形色色,所有決策牽涉到專業、產業特色等。世界先進企業發展很好的制度叫做「內部培訓」,不是將高階層擁有的經驗,講給大家聽,而是將大家經驗作決策,寫成個案,至於學校討論個案為討論別家或外國甚至10年、20年的個案,只能教原則,與實務有一段距離。
目前商研院推動個案計畫,以各家公司量身訂做的個案作輔導,透過公司部門菁英的討論,加上高層傳達寶貴經驗,優秀的人可脫穎而出,此方式為經驗的傳承,也促成部門共識的形成。商研院自今年2月開始與企業合作,已有100多件個案,並有18家企業獲得頒證,提供個案分享經驗,也期望個案的經驗,在所有的企業實施,讓更多企業寫下寶貴的個案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